(一)行业综述
1.行业历史与现状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金融动力,为“三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效地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60多年时间里,农村金融机构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发展过程。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信社,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到1957年年底,全国共有农信社88368个。这一时期的农信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信社逐渐走上由中国农业银行进行管理的“官办”轨道,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1996年以后,农信社脱离中国农业银行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信社支持“三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愈加明显。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农信社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实践。
2003年国务院发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开启新一轮的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在浙江等8个省进行,该方案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以及国家帮扶信用社。2003年起,按照改革方案,结合农信社实际情况,绝大多数地区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升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2004年8月底,将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到了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007年8月,随着最后一家省级联社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正式挂牌,我国新的农信社经营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这次改革在产权和管理权方面有很大的突破。首先是强调信用社的商业化、市场化,其次是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了省级政府。此次改革后,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①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②产权制度与监管机制改革取得进展;③增资扩股工作取得成效,开始获得中央财政支持;④支农力度加大,小额信用贷款增加。
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农信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信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必要进行改革,农信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
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大除了由于2003年开始的农信社改革,还得益于政府和银监会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先,自国家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存款量增加;其次,随着四大国有银行早前的经营战略目标开始转移,近年来大批撤销县级以下营业网点,使得农信社成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支柱;最后,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建设和有关优惠农信社政策的推出,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农业向商业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当地经济对信贷的要求会不断增加。
2.行业与上下游关系
作为经营货币的中介机构,银行业的上游是资金供给者,下游则是资金需求者。银行业可通过吸收存款,发行股票、债券的方式在不同地区、通过不同渠道筹资,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形成多种组合的筹资形式。各种组合的筹资成本和风险都有所不同,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不同。因此,结合自身情况,银行可选择比较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上游资金组合形式。所筹得资金的去向则是资金需求者,如贷款客户。银行的主要收益则是通过上游和下游的利差获得,银行需要灵活多变的多种筹资组合形式,在满足下游资金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成本和风险从而提高收益。
目前,就琼中农信本身而言,基本依靠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存款客户为上游资金的来源,行业下游则是贷款客户。
3.行业的周期性、季节性、区域性特征
一般而言,银行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小,但由于农信社的主要客户群为周边农户和村镇企业,因此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周期性,在相应的季节农户的农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银行业受宏观经济的周期影响较大。银行业的发展反映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同时与固定资产投资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因此,行业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大致相同。
银行业的市场需求与特定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地区对银行业务的需求较强,而在欠发达地区此类需求相对较弱,从而导致银行业在经济水平发达地区的发展较欠发达地区更加成熟,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4.行业壁垒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并且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关系重大,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严格监管,进入行业的门槛很高。行业壁垒主要有以下两点:
(1)管制性进入壁垒
由于受国家的高度监管,银行业的准入制度也相对严格,新银行的进入主要受到法律要求递交的草案、组织结构、未来3年财务状况预测、主要股东的财务状况、董事和管理层的背景及工作经验、资本金来源的影响。因此,高标准、高要求的准入制度成为新银行进入的障碍之一。《中国银监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对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设立做出了明确规定。
(2)市场性进入壁垒
进入市场早的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且拥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对新入银行而言,构成了市场性进入壁垒,其进入市场的主要壁垒为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是基于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征而形成的进入障碍,银行可通过不断扩大规模而降低平均生产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水平,从而对新进银行产生规模经济性的进入障碍。新进银行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但若大规模进入又无法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则新银行将会产生亏损。因此,已进入市场银行不断提高的规模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了进入市场的难度和成本。
(二)行业的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优惠扶持。自农信社改革至今,农信社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推动和相关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信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废止歧视性规定,减免、拨付省(市)级联社开办费用,创建良好发展环境等,为农信社解决部分历史包袱、更好地全力支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
2)市场环境规范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对接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农村市场的管理将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这为农信社的发展创造了减少外部干预和逐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政府的管理归位,其经济职能将发生根本转变,农信社将彻底摆脱“民营资本官营化”的弊病,取得完全的经营管理权,为灵活贴近市场经营创造了机会。
3)土地农业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土地农业体制改革,此次改革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农民的承包土地在确权后,将可以继承、入股、抵押和依法流转。因此,农民未来可通过土地抵押的方式获得贷款,可申请的贷款种类、数额将会大幅度提高。该政策的实施不仅将拓展农信社的贷款业务,提高市场需求量,而且还会降低农信社的信用风险,促进农信社的发展。
(2)不利因素
1)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域观念逐步淡化,金融竞争开始延伸至广阔的农村地区。一是各商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在巩固大中城市市场份额的同时,重新瞄准县域市场的优质项目,陆续回到农村地区拓展市场,与农信社争夺优质客户;二是农村金融开放进一步加快,各类金融产品纷纷涉足农村市场,加剧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竞争;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其强大的网络优势,加剧了农村存款市场的竞争。这一变化对农信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优质客户和市场份额的流失。随着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服务提供者增多,竞争日益加剧,业务、客户和市场逐渐走向细分。一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银行逐渐在县域龙头企业客户中占据有利位置,吸引大量优质客户,使一些过去主要依靠农信社信贷支持成长起来的优质客户流失;二是灵活机动的村镇银行将利用更加贴近农村的“便利店式”经营方式占领和瓜分农村微型金融业务客户;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其网络优势瓜分农村金融存款。客户和市场份额的流失对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长期的主导地位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3)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可预知性。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然而气象、气候的变化难以预估、预防。一旦发生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农户的正常生产活动将会受到难以预估的影响,导致农户的还贷能力下降。上述原因加大了农信社对于贷款风险的评估难度,涉农贷款业务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
4)利率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定价的差异化初显,利率市场化给农信社带来的挑战加大。首先,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市场竞争,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农信社规模较小且业务单一,通过传统业务来获取收益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挑战。其次,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农信社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管理压力明显加大。(www.xing528.com)
(三)琼中农信在行业中的地位
1.行业竞争格局
琼中农信的业务范围集中于琼中县,本地行业间竞争相对集中,竞争对手间主营业务相近、市场交叉度高且行业区域化特征明显。目前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的琼中分支机构。基于对各竞争对手的营业网点和市场份额分析,琼中农信在县域内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间或其他地区县域金融机构较小。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琼中县的营业网点较少,并且存贷款市场份额在当地所占比例均低于琼中农信。
虽然目前的本地竞争对手较少,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农村地区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排除有其他的金融机构进入此地区成为新的竞争者,如中国银行、村镇银行等。因此,当地银行业的预期竞争程度会日趋激烈。
2.琼中农信的竞争优势
(1)本地化优势
琼中农信坚持立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开拓巩固本地农村金融市场,在本地农村金融市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公司营业网点逐年增加,布局趋于合理,金融服务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品牌效应初见成效,在本地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份额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本地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除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外,由于业务开拓成本高、业务利润少等原因,都选择退出本地农村金融市场领域,留出了市场空间。此外,琼中农信深刻了解全县农村金融市场领域,并对本地的社会经济面貌、农业生产习惯有着深刻了解。同时,由于长期的经营活动和对农村发展的大力支持,拥有了为数众多的稳定客户资源。较之其他商业银行,客户忠诚度相对较高。另外,琼中农信有着本地人力资源优势。公司员工长期以来贴近本地居民,熟悉所服务客户的资信水平与经营状况,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贷款的信用风险。
(2)服务优势
琼中农信推出的企业文化战略,对员工的服务品质进行了规定,金融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随着农信社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POS(销售终端)机和EPOS(银联支付系统)机刷卡消费服务的推出,也使公司在营销渠道方面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缩小了差距。并且,琼中农信大力拓展EPOS机的应用使越来越多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的商家成为了农信社的特约商户,培养了农民的消费习惯,填补了农村金融领域的空白,凸显了其在农村的优势地位。在贷款方面,琼中农信不断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加大信贷投放规模,推出更多适合农村金融的信贷品种,尤其是简化了贷款手续,使贷款更为方便快捷。
(3)“一小通”特色业务优势
为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2008年琼中农信成立了小额信贷总部,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小额贷款模式,创立了“一小通”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采取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门文化、专项流程、专门产品、专项贴息、专门系统、专家团队措施,建立了带动公司业务发展的“一小通”小额信贷业务。
3.琼中农信的竞争劣势
(1)业务区域小、业务结构单一
琼中农信的绝大部分收入仍旧为传统的存贷业务利差收入,而新型的中间业务还处于开发探索阶段,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也暂时无法适应建立社区银行的要求。
(2)发展规模遇到资金瓶颈
由于网点大多数地处农村,对琼中农信来说,城市才是储源的制高点,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差距,农村地区资金相对贫乏。资金规模的限制,成为了自身发展的瓶颈。
(3)经营成本较高
由于公司大多数营业网点地处农村地区,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农民,各项营业费用都比较高,单笔贷款金额少,管理成本较高。
(4)涉农信贷抵御风险能力差,风险相对较大
由于主要服务对象为三农方向且全县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最终风险都通过信贷资金转移至公司,公司不可避免地成为风险最终承担者。同时,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客户大部分为优质大型企业,对客户的贷款用途可进行有效监督不同,琼中农信的主要服务区域为农村,贷款客户基本为所辖地域农户,为了减少农户贷款风险,公司一直坚持小额、分散、安全、效益的要求。虽然分散了贷款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贷款管理的难度。
4.琼中农信采取的竞争策略和应对措施
针对公司在竞争中存在的不足,琼中农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
1)琼中农信在琼中县内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专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自身在农村金融领域、本地风土人情、自然情况熟悉度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充分依靠信贷员熟市场、熟客户的优势,深入挖掘本地客户资源与市场潜力,依托本地市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开拓新的业务市场,择点建立24小时自助银行,扩大营销范围。在监管范围内,提高金融创新研发能力,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开发新型中间业务、资金业务等,完善公司业务结构,适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利润来源,多层次保证利润稳定。
3)把握目前良好的政策趋势,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农信社的资金、税收、财政、利率方面的优惠措施,抓住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这一机遇,开发涉农信贷新品种,支持农村种植业等资金需求。深度拓展涉农信贷市场,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旅游农业等,开拓有保障、有还款来源的中小微企业贷款。
4)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执行,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及其他事项的真实性、及时性,全面落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市场风险管理指引、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等制度要求,加强信贷授信、财务结算、反洗钱等关键部门或岗位的检查、监督。
5)针对资金不足这一瓶颈,吸引战略投资者,弥补农信社资金的不足,实现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同时,吸收行业内领先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制度、培训体系等方面的经验,提高管理能力,减少管理成本。
6)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有市场前景、风险较小的农村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扶持,并与其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深入挖掘老客户的需求,增强与客户的粘连度,从而降低或者避免自然灾害、宏观经济等不可控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7)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社”战略。进行人才引进,扩充专业人员。继续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学习,包括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