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商业的相对繁荣,也造就了商业理论的繁荣。但中国式的商业理论,不是系统化的、很抽象的东西,它非常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我们举几部书,窥探一下明清人的经营之道。
1.《生意世事初阶》
清乾隆年间面市的《生意世事初阶》一书,在当时影响较大,类似于经商指南的性质,传授的是经营的一些规则、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都出自实践,是时人经商经验的总结。从这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贯穿于商业活动里的比较核心的精神。
其中有些提议,极富于中国智慧。有一条是这样的:“称买物银子,大市价钱,他是晓得的。假如货卖六分一斤,戥(读)子就要放在六分三四厘上,一让再让,买人自不疑惑。”针对的是顾客怕戥子不准、商家弄手脚的心理,有意摆出一让再让的姿态,好让顾客不起疑虑,安心。对商家好像是不公平,吃了亏,不过信誉不就是如此建立起来的么!
还有一条正是如此交代:“正经生意,也要慷慨大方些、泼绰些。不可格外苛刻,做出名声,才有些主顾投奔。”慷慨、泼绰,即不对利益斤斤计较,能让利于人;在商过于言商,不懂变通,难免给人苛刻、刻薄、不近人情的印象。作者的意思是:做买卖,也要适当照顾顾客的情感,让顾客心里暖和一点。
下面的一条也是这个道理:“卖有利钱的货,平色微微差些,就要包含些,切莫执拗,定要价高色足,毫无推板。即无利之货,亦要活动为主。”“包含”即承受适当的不公平。“执拗”,即死脑筋,不好商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个特性,反对认死理。一认死理,就没商量的余地,也堵上了产生情感的通道。
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的做法,是中国文化素来注重的考虑长远、整体、全局的意识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长远、整体、全局的视角,人便能“大”起来。“大”,是我们这个文化追求的一个方向。《生意世事初阶》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谈的,“做惯小生意者,或有大生意投你手里做,就要打起精神,自己慷慨些,脱洒些。比不得小生意,锱铢必较,则非大方脉矣”。锱铢必较是小生意的做法,慷慨、洒脱是做大生意的气魄。能够在商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贯彻“不平等产生情感”的道理,就有“大”的容量。
2.《商贾要览》
同样成书于乾隆间的《商贾要览》,是一个叫吴中孚的商人所著,序言中他自道十二岁就开始行走江湖经商,此书为他一生经验之总结。我所感兴趣的,还是看他如何交代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他说:“路钱勿负,恩债必偿。出外者,于各口岸店肆,赊银钱酒饭之类,切不可负心不还。恐一旦重逢,当路索取,体面何存。下次倘遇缺乏,谁肯赊借。如恩德之债,又当加倍奉偿。不然,缓急人所时有,一遇坎坷,恩主不再捐资,况他乡异域,将谁乞怜,请三复之。”
万万不可逃脱赊账,欠人的一定要偿还。不还账,不但是个体面问题,而且还导致信誉缺失,窘迫困穷的时候再借不到了。他特别提出“恩德之债,加倍奉偿”,显然加倍所表示的正是感激之情。(www.xing528.com)
吴中孚还告诫节制牟利的冲动,不要贪图暴利。“厚利非我利,轻财是吾财(经营贸易,及放私债,唯以二三分利息,此为平常悠久。若希图七八分利者,偶值则可,难以为恒。倘若以此存心,每每如是,必至倾覆我本,亦为天所夺矣)。”
这条经验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处世智慧:就像暴饮暴食固然有一时的快意,但有损于健康。暴利、厚利也是一样,难以持久。如果一门心思在追求暴利上,折本不说,还要为“天所夺”——遭天谴。
这么说,《商贾要览》便把一种利益观传播开去: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追求利益的长久化。在追求利益这一点上,大概人类心性相通。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有差异。而“方式”就是个文化问题。比如进食方式,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惯于用筷子,方式的不同凸显的是文化的差异。商人总是好利的,明清时代的商人阶层兴起后,在好利的方式上还是深受它所属的文化体系的影响,并不盲目求利,并不求一时之厚利,而宁愿细水长流,以可持续的、平稳的方式,走向长远的未来。
我们企业曾总结出一个经营公式:企业价值+项目价值=产品价格×销售率。什么时候该选择最大化的产品价格,什么时候该选择最大化的销售量,取决于当时的市场行情以及经营目标。无论如何,总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同理,是选择最大利益,还是选择长远利益,也是个问题。我们的文化选择的是后者。
3.《营生小集》
还有本叫《营生小集》的书,文字浅俗,不登大雅之堂。我是从历史学家王尔敏先生的《〈营谋小集〉与商贩经理知识》一文中得知的[7]。王先生介绍,该书通行于广东及港澳民间,总是附在皇历后面作为市井百姓日用的参考知识。可见此书传播之广以及渗入老百姓意识之深。顾名思义,这本书教人如何“营生”,多是一些人情世故方面的知识,非常实用。它立言的核心,还是围绕着“做人”的主题以及正确对待利益。
该书序言开宗明义即言:“但凡后生出外,经营生意,无非求财以为养家糊口之计。先要至诚忠勇,语言信实;除尽躁暴之气,以和为贵。”营生的问题,首先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做人问题。做人,诚实,尽忠,守信。这是儒家教人的传统,这些品质都能给他人信任感;再者,脾气平和,无暴躁之气。这是说消除情绪,情绪将引发冲突、造成不和。抱着以和为贵的宗旨,处事便“曲”,不必介意牺牲和吃亏,懂得必要的退让。
生意的扩大,本质是人缘的扩大,是人际关系的扩大,是情感的扩散过程。所以吃亏不要紧,吃亏可以增加情感,树立信誉。书中说:“小小工夫要整齐,做来层次识高低。他年大展平生志,方信初时肯吃亏。”吃亏是铺就了日后的青云之路。话说得通俗,也说得实在。
中国商人的产生要比儒家古老,但儒家的意识形态占据中国人的心灵空间后,不可避免地渗入商人的价值世界。商人接受儒家的教化,则成为“儒商”。“儒”与“商”的对立与统一,具体表现在“义利之辨”这个问题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