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不公平对于心态的影响,讲消除不公的盲区,讲增强修养,其目的是希望人不被盲目的情绪所影响和左右,是希望人不要落入褊狭的状态中,变得好怨,变得愤激。修养有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提升境界,提升生命的宽度和高度。
1.达人
儒家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推己及人,像成全自己一样去成全他人。大乘佛教讲“普度众生”,也是这个意思。通过“立人”与“达人”,乐于多奉献一点而不去算计回报,人与人之间则可以建立起互动,彼此不再有隔阂与对立,所以说这是很高尚的境界。但是,若想真正做到“达人”、“度人”,首先还是要消除由不公而带来的恶劣情绪。
我本人有过亲身经历,可为佐证。没有哪个文学青年对自己的第一本书不怀有特殊的期待,正因为是这个样子,就很容易产生情绪。
我人生的第一本诗集是在我的恩师冉淮舟先生的帮助下出版的,全程都由他关照下来,我没出一分钱。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照理说,像我这样只能混个温饱且无任何社会关系的无名小卒,能够出版个人诗集,应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可事实上我的心态很复杂。当时冉老师策划了一套丛书,共八本,分成两批。一批使用的是国内出版社的书号,一批使用的是香港出版社的书号。我的诗集被置于后者,这令我的喜悦打了折扣。用香港书号,严格说来在内地还算不上是正式出版物,这一念头闪现出来,我心里就有不大舒服的感觉,感到不公,觉得这样子出书带给我的不是成就。现在回想这件事儿,当时我是对全心全意扶助我的冉老师产生情绪了,不然怎么在“情绪账簿”上记着呢!该书出版后,获得好多诗友的羡慕和好评,在改变我的人生命运上是一块厚厚的砖石。想起有好多年我没见过冉老师了,以前没见,多多少少可能有些许情绪在;后来完全是愧疚,不敢见面了。我为我心念中不正确的态度而后悔不已。
这事儿我一直记着,反复提醒我自己注意:“达人”、“度人”的情意很可能被情绪所抵消。
2.无累
身体上的累,休息即可恢复,但心累就没这么简单了。情绪多了,难免心累。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获得心灵的充实与愉悦,没有负累。
前面我们谈到过责任。说实在的,意识到自我得肩负着某种不容推卸的责任,并不构成负累。造成负累的,不是责任,而是履行责任却不获理解和认同。当人带着情绪去履行责任时,那就很累了。
我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处世方式,受她老人家影响很大。那时尽管家里穷,母亲还是想方设法把一大家子人照顾得很好。我大姐是父亲的前妻所生,其他兄弟姐妹六个才是母亲亲生的。大姐出嫁早,当时家里穷,陪嫁也寒酸。到我大妹出嫁时家里境况已经很好了,嫁妆自然丰厚。在家庭会议上,母亲力主要按大妹的陪嫁标准给予大姐补偿,大姐感动得大哭一场。我下海十多年了,来西安扎下根基后,我就把酉阳老家的亲戚们尽量接到西安,好生安顿。亲戚一多,浓郁的亲情散发出来,其乐融融,这是好处;问题是大家相处紧密,间距消失了,不再有缓冲地带,又各有想法,难以达成共识,想法间开始不免有些碰撞和冲突,结果是误解有之,埋怨有之,各人的情绪顺势滋生、蔓延。于是,对家族的责任就异化成了我本人的一大负累。有时候往泄气的地方想,如果当初我不主动去承担起这些责任,自然也不必面临这样的后果。但是,对中国人而言,有些传统的责任毕竟是不能取消的,那就只能先把着力点放在修养上,积极化解情绪,调适心态,拓宽视野,从更开阔的背景来看待一时的得失。
另外,心累还可来自愧疚。愧疚也是心态失衡的一种表现。我们说过,当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的时候,是有怨恨的情绪产生的;换个方面,当自己觉得对不住别人时,同样导致心态的失衡,有愧疚的情绪产生。情绪会推动人采取行动去寻求平衡,就愧疚来说,是促人主动致歉、补偿、救赎等等。总之,以公平为尺度来权衡和称量,可能产生不平感;愧疚也是不平的一种,只不过与怨恨相反,是对不住他人;一觉得对不住,心便难安;不安则不免于累。
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公平逻辑,通过提升修养来稳定我们的心态,不使其失衡,自然没有了负累沉重、不堪承受的感觉。
3.心安
在本章开始时我们说过“公平影响人心”,这一点也得到科学研究的验证,公平有其生理上的基础。2009年日本玉川大学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春野雅彦等人在《自然·神经科学》网络版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当人们感到自己被不公平对待时,大脑的“杏仁核”将会活跃起来。“杏仁核”位于大脑颞叶的前部、海马的末端,呈杏仁状,它记忆和处理人的情绪[13]。
该项研究表明:只要人感觉他受到不公对待的时候,情绪便将下意识地发作,而且情绪还有记忆和存储能力,这就是情绪能不断累积的原因。前面我们就讨论了“情绪账簿”的问题,当然“情绪账簿”是个比喻性的说法了,说明情绪可以不断增生和积累、难以消除。
公平既有生理上的基础,便直接影响到内心的安宁。换言之,内心的安宁需要人为的努力,以克服和控制生理性的情绪反应,即安宁是修养出来的境界。当人交织在情绪中,他的内心实际上是不安的,他受制于生理反应而不能控制生理反应,许多正常状态下人所不为的非理性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于是乎失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缺乏修养。
俗话说“心安理得”,其实心安与理得不平行、不一致。不是说理得就能心安了,而是说心安了才能理得。心安定下来,不带情绪,才好接受道理。否则,心若不安,情绪强烈,道理很难入耳,甚至越有道理的话越是反感和抵触。心若不安,则蛮不讲理,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缺乏修养。
晚清翁同龢有一著名的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所谓“静气”指的是心境的安宁,不为事情之大、之急、之险所动。反过来,如果心绪难宁,躁动不安,慌张失措,手忙脚乱,发脾气,泄私恨,不能宽容,丧失耐性,这同样是我们所说的缺乏修养。(www.xing528.com)
从以上所做的分析中可见,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其意识有一共同倾向:随时计算投入与回报的对称性。这是公平的基本意义。公平直接影响着人的心态,当不公平被认定时,人心失衡,自此就有“气”了,就有情绪了。这是仇与怨的开始,是矛盾的萌芽,是失和的助推器。情绪的后果如此之严,危害性如此之大,于是就有必要控制和化解情绪,学会“消气”。“消气”,是修养的工夫。
公平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尺度,但不是唯一的尺度。减少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情绪摩擦固然重要,而增加彼此关系的情感厚度更不容忽视。对于后者,必须明确情感的性质与产生的缘由。所以在接下来的一章中,我们再着重谈谈情感生成的逻辑。
【注释】
[1]“元规则”不等于唯一的规则。“元规则”之“元”,是社会交往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可以被超越,但不可被绕过。
[2]《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3]穆勒《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8页。
[4]见《“草根”志愿者推动美国大选》,载于2012年11月2日《新京报》。
[5]《三十国春秋辑本》,吴振清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页。
[6]此处参考《管理与运用公平因素》第三章,〔美〕理查德·C·休士曼、约翰·哈特菲尔德著,喻春生、陆军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36—49页。
[7]石成金《传家宝》,喻岳衡校订,岳麓书社,2002年,第482页。
[8]文章网址:http://news.sina.com.cn/s/2012-06-30/043924685978.shtml
[9]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原文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责”的提法,据说是经梁启超简化、改成这样的,并通行至今。我们不详究这话的来历,借此简单来谈责任与公平。
[10]见罗伯特·艾克斯罗德《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中的进化》中第四章,吴坚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文章网址:http://pic.people.com.cn/n/2012/1220/c1016-19964088.html
[12]苏维民《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2页。
[13]新华网2009年12月21日文章《日本研究人员找到大脑厌恶不公平的部位》,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21/content_12682525.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