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凯恩斯革命
1929—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产品滞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信用崩溃,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状态。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机制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恰逢其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
《通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震动,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史称“凯恩斯革命”。
二、凯恩斯革命的核心内容
凯恩斯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在理论上以有效需求原理否定社会总供求由市场调节自动平衡的理论;在政策主张上反对自由放任,提倡国家干预经济;在分析方法上采用总量分析代替个量分析,从而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是通过总支出函数进行分析的。有效需求不足证明了与“萨伊定律”相反的三大观点:
(1)总支出不大可能等于充分就业时的总收入。即消费+投资<消费+储蓄。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总需求总是等于总供给这一基本命题,也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会自动地趋向充分就业水平,而主张这个体系可能在小于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状态并持续地处于这种均衡状态。
(2)投资小于储蓄。因为储蓄者和投资者是怀有不同目的的两类人群,凯恩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储蓄和投资活动是具有不同目的的不同人群。大多数的储蓄是由各个家庭进行的,他们挣钱进行储蓄为的是购买耐用消费品和不动产、为支付子女的教育费和退休后的生活保障等,并不会形成本期的消费。企业进行储蓄就是将利润中的一部分不分配股票持有者,作为未分配利润,以便投资购买新厂房、新的机器设备和增加库存,但也受到预期利润率制约。由于预期利润率多变,因而各年的投资额起伏不定,很难和储蓄额相一致。
(3)价格和工资不容易变动。凯恩斯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早已出现巨型企业和巨大的工会组织,他们分别垄断价格和工资,难以通过自动调整价格和工资来达到总供求均衡和趋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三、凯恩斯三大心理定律
凯恩斯认为,上述三个基本点还不能从理论上证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他进一步揭示了三大心理定律,并证明这三大心理定律决定了有效需求不足。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消费量增加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且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呈递减趋势,不论是个人与家庭还是社会,均是如此,按照这个规律,必然会引起消费品需求的不足。
(2)资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越多,生产越多,资本的预期收益势必递减,预期利润率就会降低,当降低到利息率以下时,资本家就会停止投资。所以资本边际效率就会随着投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
(3)流动偏好心理规律。所谓流动偏好心理规律是指在货币供给一定时,由于人们愿意以货币的形式保持自己的财富和收入,从而对货币产生过大的需求,并使利息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进而阻碍了投资的增长。
上述三大规律说明了造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也就必然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因而产生了失业和经济危机。同样由于上述原因使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能自动地增加有效需求,那么要克服经济危机、消除失业,只有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
凯恩斯认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是行之有效的,它通过乘数理论对此进行了证明。乘数理论说明,增加投资就可以增加需求,它不是起一次性效果,是累进性的,即连锁反应。这也就是说,任何一次投资支出都会增加投资品工业的生产增加,从而可以增加收入,而收入增加,消费品也将随之增加,从而引起消费品生产的扩大。这样又可以增加就业,如此继续下去,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本身变动大得多,投资的增加,可能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因而,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等注入类变动,必然会产生成倍的调节效果。
四、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凯恩斯把国家调节和干预称为需求管理。它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到达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怎样进行需求管理呢?凯恩斯提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有关内容将在下一讲进行分析。
五、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
凯恩斯革命的重大突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其严重破坏性;
(2)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
(3)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
(4)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和单个消费家庭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5)摒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扩张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不可否认,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减少了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使西方世界经历了长达25年之久的“繁荣”。但是,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后果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不得不退出“官方经济学”宝座,让位于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即使如此,在各国目前实施的经济政策中,仍然可以看到浓厚的凯恩斯主义色彩。
【延伸阅读】
当代主流学派之——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是当代主流学派,也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依据之一。学习现代经济学最新理论,首先要了解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一、新凯恩斯主义概述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新一代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理论和基本学说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了重新构建,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证结论,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其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并迅速成为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真正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和西方各国政府的认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凯恩斯已经去世,将他的理论付诸实施的主要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他们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因而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以政府干预为中心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尤其是赤字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促进西方经济的发展和缓和各种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1948—1973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和繁荣的,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而凯恩斯主义的老药方已无法医治这种新病症:要刺激经济增长就会使通货膨胀加剧;要抑制通货膨胀又会使经济停滞加深。在这种经济顽症面前,现代凯恩斯学派已显得力不从心。20世纪70年代中期,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了“滞胀”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斯主义备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以1979年、1980年英国和美国的大选为契机,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鼎盛时期,并成为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例如,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以及日本首相中曾根的经济政策都是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依据的。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抑制通货膨胀、刺激供给和引发创新高潮等方面,而作为这些成就的代价却是经济衰退、资产及收入分配的恶化、金融风险加大及秩序的混乱、垄断加剧、经济不稳和社会动荡。就是在最为突出的成就——对“滞胀”的治理方面——亦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采用紧缩性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收到明显的疗效;另一方面却造成了经济的低增长和失业的增加。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低通胀是以产业不振和高失业率为代价的,而美国则是以高赤字、高利率、高债务、高汇率、高逆差为代价的。(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又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和非难。新经济自由主义自由市场万能的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各国政府深信的“市场机制最有效,政府干预越少越好”的观念均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质疑,国家干预主义又重新抬头。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有主见的中青年学者在坚持凯恩斯主义基本信条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分析技术上改进原凯恩斯主义,形成了标名“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曼昆和萨默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和罗默、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等。
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
与其他经济学派相比,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理论缤纷繁杂。概括地看,他们在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理论之长、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原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种有微观理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黏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尽管经济主体具有相当的理性预期并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即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但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经济主体只能获得有限信息和相对价格存在刚性等原因,工资和价格并不是富有弹性的,而是具有黏性的特征。所谓的刚性是指工资和价格在外部冲击下根本不发生变化;而黏性则是工资和价格在外部冲击下不是不能调整,而是调整十分缓慢,要耗费相当时日。因此,黏性价格使得市场机制出现调节失灵,造成“市场非出清”。他们坚持的所谓“市场非出清”,是指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由于工资和价格存在黏性,供求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有明显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特征。
在阐明“市场非出清”的同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在价格黏性的作用下,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变动,政府采用矫正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因此,在市场失效时,需要政府采取行动,运用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解决市场机制调节失灵和由此造成的较长时期非均衡问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在于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他们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承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而非经济主体的预期错误)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产生实际效应的原因;主张应由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他们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工资和价格的黏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黏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2)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他们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研究了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昂贵性以及调整的成本因素等,从而说明了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引导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境界,恰恰相反,“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3)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他们以需求冲击为假定,着重论证了企业为什么总是拒绝及时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和工资,这种微观行为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又如何导致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这种市场机制的失效问题,由于货币的非中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
三、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上与其他凯恩斯主义学派并无差异,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图为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补充微观理论基础。他们除了运用大量模型论证工资、价格具有黏性外,又从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两方面论证了市场机制的失灵,从而在微观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思想。他们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价格在遭受到总供求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济均衡的恢复不能等待或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因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总供求,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财政政策上基本遵循原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根本无创新之处。而在价格政策、人力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他们的政策主张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在价格政策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论证价格黏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价格政策建议:抑制价格黏性,使价格较有弹性,以恢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对价格黏性有多种解释,因此提出对策的角度也有差异。例如,根据交错价格调整论的观点,经济中盛行交错方式调整价格会导致物价总水平有黏性,而当经济中流行同步调整价格时,物价总水平就会有弹性,总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因此,交错价格调整论者的政策建议是:制定能诱导企业实行同步调整价格的政策,减少经济中的交错调整价格,以克服物价总水平的黏性。而菜单成本论者认为,由于小的菜单成本会引起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从而社会福利会有较大的损失,因此,为了稳定经济,增进社会福利,国家应推行抑制价格黏性,使价格较有弹性的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稳定总量。可见,两种理论的价格政策建议都是通过政府干预去协调经济主体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比较强调人力政策。根据“局内入—局外人”模型(“局内人”是指目前已在职的雇员,或暂时被解雇但与在职雇员同属某一利益集团的人,局内人受企业或工会的保护;“局外人”是指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的失业工人或短期在职的临时工,局外人不受企业或行业工会的保护),由于“局内人”比“局外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更低的转换成本,因而享有一种就业的“优先权”,雇主通常会优先雇佣局内人,然后才会考虑局外人,这就使得局外人在劳动市场中处于劣势,即使他们愿意接受比局内人低得多的工资仍然也得不到就业机会,所以非自愿失业存在并会持续。为了消除失业,政府必须干预劳动市场,实施有效的人力政策,以降低局内人的优先权,为局外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具体措施包括降低雇佣和解雇工人的各种转换成本,改良工资关系,改善工人流动性,职工培训和减少工资刚性等。
在坚持国家干预的政策取向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经济政策主张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温和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赞成新古典综合派的“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但更倾向于一种较为温和的表述方法,即: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这种表述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稳定政策。
(2)适度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运用大量模型论证工资、价格黏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失灵。为了消除市场失灵,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政府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抑制工资、价格的黏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从而稳定经济,增进社会福利。因此,强调微观经济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在政策操作上,他们针对新古典综合派倡导的“微调”政策,设计出粗调政策,以抵消或避免宏观经济波动的问题。
(3)原则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许多公式化的经济对策,但极少把这些对策具体化,以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经济政策主张。这些政策建议的好处在于弹性较大,可以灵活运用;但却不便于政策执行者的实际运作。
任务练习与学习思考
1.消费函数及其稳定性的意义是什么?
2.试分析总支出的变动与均衡GDP的关系。
3.根据下列资料试计算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假如一个社会的总收入是1000万亿元,其中的消费是600万亿元。如果收入增加到1200万亿元时,则消费增加到700万亿元。
4.什么是乘数?如何理解乘数的“双刃剑”特征?
5.总需求曲线及其含义是什么?
6.凯恩斯革命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7.分析下列事件如何影响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人们突然变得更加关心为退休后的生活而储蓄,故减少了现期消费。
(2)电脑行业引进了运算速度更快的电脑,许多企业决定投资于新电脑体系。
(3)国会决定,由于冷战结束,将减少新武器的购买。
(4)央行通过印刷钞票并用直升机把它撒到全国各地来扩大货币供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