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国民收入的循环流动:任务四优化

实现国民收入的循环流动:任务四优化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而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则是一个流量概念,因为它表示的是某段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新生产出来的价值或最终产品的价值是多少,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动的数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要弄清如何核算国民收入,还应当分析国民收入流量循环过程,这种循环流转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型。图7-6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图7-6表明了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即家庭、厂商与政府之间的经济联系。

从前面可知,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流量和存量在经济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国民收入的统计中一般为一年)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间点上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例如,国民财富是一个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刻社会所拥有的财富的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则是一个流量概念,因为它表示的是某段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新生产出来的价值或最终产品的价值是多少,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动的数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要弄清如何核算国民收入,还应当分析国民收入流量循环过程,这种循环流转可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

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户两个经济部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以得到相应的收入,并用这些收入购买和消费各种产品与劳务;厂商购买居民户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这时,居民户与厂商之间的联系,即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如图7-4所示。

图7-4所示的箭头表示货币收入的流向。在这个循环中,只要居民户把他们出卖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用于购买厂商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与劳务,这个经济就可以以不变的规模进行下去。

如果居民户把一部分收入用来购买厂商的各种产品和劳务,把另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如果厂商在居民户的消费支出外又获得了其他来源的投资,那么其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如图7-5所示。

图7-4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图7-5 有金融机构的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图7-5表明,如果居民户把储蓄存入金融机构,厂商则从金融机构获得投资。若通过金融机构把居民户的全部储蓄都转化为厂商的投资,即储蓄等于投资,这个经济就可以正常地运行下去。

(二)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分为居民户的消费需求与厂商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可以分别用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来表示,消费支出即为消费,投资支出即为投资。

所以,总需求=消费+投资,即

AD=C+I

总供给是全部产品与劳务供给的总和,产品与劳务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所以总供给是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供给的总和。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得到收入的总和来表示,即用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来表示。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是居民户所得到的收入,这些收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部分。

所以,总供给=消费+储蓄,即

AS=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AD=AS,即

C+I=C+S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以写为:

I=S

在这种情况下,储蓄好比收入循环流通管道中的漏出,投资好比收入循环流通管道中的注入,如果企业愿意进行的投资正好同储蓄相等,则生产和收入会在原有水平上保持平衡。

二、三部门经济模型

(一)三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指厂商、居民户、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的。政府部门加入经济运行会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加入两个经济变量:税收(T)和政府支出(G)。政府向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征税,会降低家庭部门的消费水平和企业部门的生产水平,进而降低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而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政府向企业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以及政府给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都会提高家庭部门的消费水平和企业部门的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因此,政府支出是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税收是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这时收入流量循环的模型如图7-6所示。

图7-6 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图7-6表明了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即家庭、厂商与政府之间的经济联系。

(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在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不仅包括家庭的消费需求(C)与厂商的投资需求(I),而且还包括政府的需求。政府需求可以用政府购买(G)来表示。所以总需求为:

AD=C+I+G

三部门经济总供给中,除了家庭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之外,还有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生产提供了国防、立法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公共物品”而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以用政府税收T来代表政府的供给,即总供给为

AS=C+S+T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S+T=C+I+G

或 S+T=I+G

或 S+T-G=I

在这里,收入循环流通管道中的漏出,除储蓄之外,又增加了税收,收入循环流通管道中的注入,除私人投资,又增加了政府购买和政府财政结余投资。从图7-6可以看出,储蓄(S)和投资(I)不一定相等,投资(I)中的一部分来自于财政结余。政府购买(G)和税收(T)也不一定相等,政府购买中的一部分来自于财政赤字。但储蓄加税收(S+T)一定要等于投资加政府购买(I+ G),才能使总支出和总产出相等,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www.xing528.com)

三、四部门经济模型

(一)四部门经济

三部门经济加上国外部门,就成为四部门经济。在现代社会,任何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是封闭的,或多或少都会与外国发生某种经济联系,其中最主要的经济联系是进出口贸易。如果把所有的外国也视为一个经济部门,即外国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又会增加两个变量:出口(X)和进口(M)。显然,企业部门出口产品会使其生产规模扩大,并因此增加对生产要素的购买,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而企业部门进口产品只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因此,出口是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进口则是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如图7-7所示。

图7-7是建立在图7-6基础上的,除了国际市场外,其余流程均同于图7-6。

(二)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供给除了家庭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和政府的供给(Y)外,还有国外的供给,即进口(M)。则总供给AS可表示如下:

图7-7 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AS=Y+M==C+S+T+M

四部门经济总需求中,不仅包括家庭的消费需求(C)、厂商的投资需求(I)与政府的需求(G),而且还包括国外的需求,即出口(X)。所以总需求(AD)为:

AD=C+I+G+X

四部门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式为:

C+S+T+M=C+I+G+X

或 

S+T+M=I+G+X

或 

S+T-G=I+X-M

上式左边(S+T-G)代表全社会的储蓄;右边(I)代表私人部门的投资,(X-M)表示出口净额,表示本年期间新增加的一笔外汇储备或对外资产的所有权或支配权。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一个经济社会的宏观经济要实现均衡,总支出必须等于总收入或者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供给,也可以说,投资必须等于储蓄。如果上述条件不具备,宏观经济运行就会呈现非均衡的状态。例如,当投资大于储蓄时,意味着经济中存在着过度需求,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并引发通货膨胀;反之,当投资小于储蓄时,则意味着经济中存在着需求不足,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这又会导致失业并引发通货紧缩。因此,只有在投资等于储蓄或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宏观经济才能实现均衡。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延伸阅读】

国民经济“三驾马车”

国民经济“三驾马车”是指消费、投资和出口。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消费、投资和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如图7-8所示。

消费就是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也称为内部需求。它是经济的主要动力,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消费占GDP的贡献率,中国通常为50%~60%,外国一般高达70%~80%,美国、英国甚至高达85%以上。

投资主要由企业及个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组成。企业及个人投资仍然主要取决于销售和消费。政府投资(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对教育、科技、国防和卫生等事业的支出)的适当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依靠财政收入的政府投资毕竟是相对有限的,是辅助性的扩大内需。

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是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图7-8 经济漫画:三驾马车给力2011中国经济

四、三种国内生产总值的恒等关系

由于两部门经济模型是各种经济模型的本质基础,可以用两部门经济模型来分析总收入、总支出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从生产部门(企业)看,生产部门向消费部门购买生产要素的支出,通过生产销售给消费部门,形成总收入。同时,从消费部门(居民)看,消费部门向生产部门支付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通过市场向生产部门购买商品,形成总支出。可以看出,在要素市场上生产部门的支出与消费部门的收入相等,在商品市场上生产部门的收入与消费部门的支出相等,同时又都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即

总产值=总收入=总支出

还因为总收入=消费+储蓄,总支出=消费+投资,即

总收入=总支出

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储蓄=投资

因此,投资与储蓄恒等关系反映了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本条件。

任务练习与学习思考

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含义。

2.比较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3.总需求由哪几部分构成?

4.试分析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