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量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总量可能是个量相加得到的总和,如总消费是每个消费者消费量的总和,总投资是每个厂商投资的总和;也可能是个量的平均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
宏观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量、投资量、储蓄率、政府预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汇率,等等。利用这些表示经济活动特点方面的概况性指标,宏观经济学家能够对宏观经济变动的大致轮廓给以描述和分析。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对经济运行整体情况的信息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国民收入账户是一国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人们可用两种完全独立但是殊途同归的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即衡量某年度内消费总额的支出法和衡量某年度内收入总额的收入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后来由于政府、专家、企业界与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如果把一国经济比喻为一辆汽车,国民收入账户就是汽车发动机的机械示意图,虽然它没有解释发动机如何进行工作,但是却标示了汽车关键部件的名称,并且显示了这些部件如何相互联系。因而,如同想要安装发动机必须首先读懂发动机机械示意图一样,要想理解宏观经济运行,首先需要了解国民收入账户知识。
国民收入账户的发明和运用被称为“世纪性杰作”。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认为:“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账户——今天称之为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发明则当之无愧”。他的评价得到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和詹姆斯·托宾等政要和学者的赞同。(www.xing528.com)
【延伸阅读】
从国民生产总值(GNP)到国内生产总值(GDP)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而开始重点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1994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共同颁布了“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01年,为了保持与“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致性,世界银行变更了术语。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通用公布系统的要求,中国在2003年开始采用“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标准称谓。
在1993年以前,各国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以后改用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变化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