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了短期产量之后,必须分析各种短期成本以及短期成本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成本性质
企业进行生产与经营的各种支出称之为成本。我们知道,当企业把这些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就放弃了这些资源的其他用途。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成本:企业生产的实际支出以及为了这种生产所放弃的东西。前者我们称之为会计成本,后者称之为机会成本。这两种成本在企业决策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
企业生产的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例如,某厂商雇佣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和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的生产的显性成本。
显性成本具有两个特征:生产要素来自外部;涉及直接的货币支付。
2.隐性成本
企业生产的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例如,为了进行生产,一个厂商除了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和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之外(这些均属显性成本支出),还动用了自己的资金和土地,并亲自管理企业。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既然借用了他人的资本需付利息、租用了他人的土地需付地租、聘用他人来管理企业需付薪金,那么,同样道理,在这个例子中,当厂商使用了自有生产要素时,也应该得到报酬。所不同的是,现在厂商是自己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就应该记人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隐性成本具有两个特征:厂商自有生产要素;不涉及直接的货币支付,代表厂商放弃的收益。
(二)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是指在购买生产要素时实际发生的、且高度可见的成本。它包括:使用他人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和奖金,从其他企业购买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价值、租用他人拥有的厂房的租金和支付他人资本的利息,等等,这些成本被概括为显性成本。
经济成本不仅仅包括了显性成本,它还包括了隐性成本。后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但又未被支持报酬的那一部分费用。从以上可知: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会计成本+隐性成本
如果有隐性成本的话,则经济成本大于会计成本。
【经典案例】
门面房是出租还是自己经营
假如你们家有一个门面房,你用它开了一家杂货店。一年下来你算账的结果是挣了5万元。你觉得很高兴,用经济成本分析你恐怕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你没有把隐性成本算进去。假定门面房出租按市场价一年是2万元;假定你原来有工作年收入也是2万元;这4万元就是你自己经营的隐性成本,从经济学分析来看,应该是成本,是你提供了自有生产要素房子和劳务所理应得到的正常报酬,而在会计账目上没有作为成本项目记入账上。这样算的结果你一年没有挣5万元,只是1万元。如果再加上自己经营需要1万元的资金进货,这1万元的银行存款利息也是隐性成本。这样一算你自己经营就非常不合适了,而应该出租;但是如果你下岗,也找不到高于年薪3万元的工作,则还是自己经营为上策。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间的区别说明了经济学家与会计师分析经营活动之间的重要不同。经济学家关心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决策,因此,当他们衡量成本时就包括了隐性成本。而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结果,他们只衡量显性成本,但忽略了隐性成本。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例如,某人有100万元资金,可供选择的用途及各种用途可能获得的收入是:开商店获利20万元,开饭店获利30万元,炒股票获利30万元,进行期货投机获利40万元。如果某人选择把100万元用于期货投机,则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是开商店、开饭店和炒股票。在所放弃的用途中,最好的用途是炒股票(可获利30万元),所以在选择进行期货投机时,机会成本就是炒股票的获利。或者说,选择进行期货投机获利40万元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炒股票时可能获得的30万元。
在理解机会成本时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做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你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你做出一项选择时,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支出或损失,而仅仅是观念上的损失,或放弃的另一种可能性。
(2)机会成本是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例如,在上例运用100万元资金的选择中,当选择了期货投机时,所放弃的用途有开商店、开饭店和炒股票三种,其中最好的一种用途是炒股票(在这三种可能选择的用途中获利最多),所以运用100万元进行期货投机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炒股票,而不是其他。
(3)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例如,当你夜晚享受家庭舞会时,你所放弃的宁静就是这种享受的机会成本。同时,你还会使邻居得不到宁静,邻居所放弃的宁静就是你这种选择给他人带来的机会成本。当然,我们一般从个人的角度做出某项投资或其他决策时,所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机会成本。一般所说的机会成本也是这个意义上的。
在我们做出任何决策时都要使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机会成本。如果机会成本大于收益,则这项决策从经济的观点看就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在做出某项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获利的情况,还要考虑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使投资最优化。例如,在决定修建一座特大型水电站时,不仅应该考虑这座电站可以发多少电、带来多少其他收益,还应该考虑用同样的资金可以建多少座中、小型水电站,这些中、小型水电站能发多少电、带来多少其他收益。后者是前者的机会成本,只有前者的收益大于后者,即修建特大型水电站的机会成本小于收益,这项投资才有利。否则,如果后者的收益大于前者,即修建特大型水电站的机会成本大于收益,那么这项投资的收益无论多大,从经济的角度看就是不合理的。
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考虑到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时,利润就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我们知道,企业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利润。但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成本的含义不同,利润也就不同。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就是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再减去机会成本就是经济利润。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经济成本,所以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就是经济利润。用公式表示就是:
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并不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机会成本大于零,所以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知识链接】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交替关系,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地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
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决策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带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经典案例】
机会成本与不一样的盈亏分析
假设一个企业每年收益是100万元,用于生产的实际支出分别为:设备折旧3万元;厂房租金3万元;原材料支出60万元;电力等支出3万元;工人工资10万元;贷款利息15万元。由此可以得出企业的会计成本为94万元,用总收益100万元减去会计成本94万元,该企业的会计利润为6万元。这个企业与任何一家企业一样也有机会成本。如果这个企业是私营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并不向自己支付工资,会计账目上也没有这一项。但经营者在企业的工作也是有机会成本的,这就是所放弃的在其他地方工作能得到的工资。如果他不经营这家企业而去找一份工作,他可以得到每年2万元的工资,那么他经营这家企业的机会成本就是2万元。再如,这家企业经营所需资金有两个来源,一是银行贷款,二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要支付利息,是企业的实际支出,属于会计成本,为15万元。自有资金并不实际支付利息,不计入会计成本,但把这笔资金用于企业经营就等于放弃了这笔资金所能带来的其他收入,简单的理解就是放弃了存入银行可以得到的利息收益,所以他放弃的自有资金的利息也是机会成本。假定该企业的自有资金年利息为5万元,这两项机会成本合计就是7万元。会计成本为94万元,机会成本为7万元,经济成本为101万元,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101万元,经济利润为负的1万元,即亏损1万元。可见在不考虑机会成本时,这个企业是盈利的,但在考虑到机会成本时,这个企业实际是亏损的。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如果经济利润为负,尽管他的会计利润为正,这个企业也不值得经营下去。
二、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短期成本对企业的决策至关重要。这里的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就是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www.xing528.com)
(一)短期总成本
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C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短期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这种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固定不变的。其中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其成本曲线如图6-2中的FC所示。
图6-2 短期总成本曲线
可变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这种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可变的。其中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的支出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其成本曲线如图6-2中的VC所示。
如果以TC代表短期总成本,以FC代表固定成本,以VC代表可变成本,则有:
TC=FC+VC
用图形表示短期总成本,其形状和短期变动成本曲线一样,只是平行上移了一个相当于短期固定成本的距离。其成本曲线如图6-2中的TC所示。
(二)短期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如果以Q代表产量,则有:
如果以AC代表短期平均成本,以AFC代表平均固定成本,以AVC代表平均可变成本,则可把上式改写为:
AC=AFC+AVC
(三)短期边际成本
短期边际成本是企业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如果以MC代表短期边际成本,以ΔQ代表增加的产量,则有:
MC=ΔTC/ΔQ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短期中固定成本并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短期边际成本实际是指可变成本而言的。
三、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相互关系
为了分析上述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我们先列出表6-2。
表6-2 各类短期成本表
表6-2说明了各种成本的计算及其相互关系。例如,当产量由1个单位增加到2个单位时,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仍为100,可变成本则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由34增加到63,总成本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为163。边际成本为产量的增加量除以总成本的增加量,为29。平均固定成本为产量除以固定成本,为50。平均可变成本为产量除以可变成本,为31.5。平均成本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或产量除以总成本,均为81.5。依此类推,可以计算出其他数据。
从表6-2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成本的变动规律,作图如图6-3所示。
图6-3 短期成本曲线
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相互关系如下:
(1)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的关系。固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不变的,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即使产量为零时,也仍然存在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要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它的变动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可变成本的增加率要大于产量的增加率。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小于产量的增加率。最后,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可变成本的增加率又大于产量增加率。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固定成本不会等于零,因此,总成本必然大于零。而且,因为总成本中包括可变成本,所以总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可变成本相同。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三者的关系是:总成本与可变成本平行,且高一个固定成本的值。这是因为在图6-2中,TC=VC+FC,TC与VC的变化规律相同,FC是一个不变数,加上VC则等于TC。
(2)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取决于可变成本,因为所增加的成本只是可变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开始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如图6-3所示,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变动成本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AC相交于AC的最低点N点。在N点上,MC=AC,即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N点左边,AC在MC之上,AC一直在递减,AC>MC,即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N点右边,AC在MC之下,AC一直递增,AC<MC,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MC与AC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这时价格为平均成本,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即P=MC=AC,生产者的成本与收益相等。
短期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关系和平均成本的关系相同。这就是说,MC与AVC相交于AVC的最低点M。在M点上,MC=AVC,即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在M点左边,AVC在MC之上,AVC一直递减,AVC>MC,即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在M点右边,AVC在MC之下,AVC一直递增,AVC<MC,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M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上,价格只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这时所损失的是不生产也要支付的平均固定成本。如低于这一点,不能弥补可变成本,则生产者无论如何也不能生产了。
【经典案例】
生意清淡的游乐场为什么不歇业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游乐场所在有的时期生意清淡,门可罗雀,但仍然在苦苦经营,尽管这时游乐场的价格已经相当低,甚至低于成本,但为什么他们还要这样做呢?通过对企业短期成本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现象,同时也说明短期成本对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意义。
在短期中,游乐场经营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游乐场的场地、设备、管理人员是短期中无法改变的固定投入,用于场地租金、设备、折旧和管理人员工资的支出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已经支出无法收回。游乐场营业所支出的各种费用是可变成本,如电费、服务员的工资等。如果不营业,这些成本就不存在;营业量增加时,这些成本就增加。由于固定成本已经支出,无法收回,所以游乐场在决定短期是否营业时,考虑的是可变成本。
假设旅客进入游乐场玩乐一次的平均成本为200元,其中固定成本为150元,可变成本为50元。当玩一次的价格为200元以上时,收益大于平均成本,经营显然有利。当价格为200元时,收益等于成本,这时称为收支相抵点,仍然可以经营。当价格低于200元时,收益低于成本。乍一看游乐场应该停止营业。但当我们知道短期中的成本有不可收回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时,决策就不同了。
如果游乐场每场价格现在定为100元,是否应该经营呢?他的可变成本为50元,当价格为100元时,在弥补可变成本50元之后,仍可剩下50元,这50元可用于弥补固定成本。固定成本150元是无论经营与否都要支出的,能弥补50元,当然比一点也不弥补要好。因此,这时仍然要坚持营业。这时企业考虑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能弥补多少固定成本就弥补多少。
当价格下降到与可变成本相等的50元时,游乐场经营与不经营都是一样的。经营正好可以弥补可变成本,不经营则这笔可变成本不用支出。因此,价格等于平均可变成本之点就是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上,经营与不经营是一样的。但在这一点以上,因为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可以继续经营;在这一点以下,由于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游乐场无论如何都不能经营。
生意清淡的游乐场仍在继续营业,说明这时价格仍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就是它不能停业的原因。
有许多行业是固定成本高而可变成本低,例如,旅游、饭店、保龄球场等。所以在现实中这些行业的价格可以降得相当低。但这种低价格实际上仍然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经营仍然比不经营有利——至少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