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及其组织形式
(一)企业
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盈利为目的,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并具有一定法律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生产都在一定的组织里进行。
(二)企业的组织形式
按照所有者的多少和所负有的责任大小,可以将企业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个人业主制。由一个人独自出资、独资经营、独自负责,是一种最简单厂商组织,它的特点在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个人。这种企业形式产权明确,责权利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具有灵活性,且资本不大,风险性小,激励和制约都显而易见。但这种企业有两个缺点:一是以一个人的财力和能力难以做大,这就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等好处。二是这些企业在数量上很多,但总销售额却很小,在市场竞争中这种企业寿命短,出现的快,消失的也快。
(2)合伙制企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负责。它们比个人业主制资金多、规模大,并且合伙人分工合作。其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仅占相当小的一部分,但致命的缺点是实行法律上的无限责任制,这种无限责任制使每一个合伙人都面临巨大风险,企业越大,每个合伙人面临的风险越大。此外,合伙制企业内部产权并不明确,责权利不清楚,合伙者易于在利益分配和决策方面产生分歧,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3)公司制。公司是指按照公司法组织起来并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单位,也是现代社会最普遍、最重要的企业组织。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企业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由投资者(股东)共同所有,并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的企业,股东是公司的共同所有者。公司的优点是:第一,公司是法人,不同于自然人。第二,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这样就减少了投资风险,可以使企业无限做大。第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职业经理人实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效率。公司的一个缺点是双重纳税,公司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复杂,且由此可能会引起管理效率下降。
【延伸阅读】
科斯的产权理论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他一生所致力考察的不是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这是正统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是经济运行背后的财产权利结构,即运行的制度基础。他的产权理论发端于对制度含义的界定,通过对产权的定义,对由此产生的成本及收益的论述,从法律和经济的双重角度阐明了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以马克思对产权的定义为指导,全面深刻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研究科斯产权理论(主要是“科斯第二定理”)的实质和特点。
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能够保证经济高效率的产权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
(1)明确性,即它是一个包括财产所有者的各种权利及对限制和破坏这些权利时的处罚的完整体系;
(2)专有性,它使因一种行为而产生的所有报酬和损失都可以直接与有权采取这一行动的人相联系;
(3)可转让性,这些权利可以被引到最有价值的用途上去;
(4)可操作性。
清晰的产权同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不经济情形(指某项活动使得社会成本高于个体成本的情形,即某项事务或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行为人并未因此而付出任何补偿)。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提出的“确定产权法”认为在协议成本较小的情况下,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而在解决外部侵害问题时可以采用市场交易形式。科斯产权理论的核心是:一切经济交往活动的前提是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人们之间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力。因此,经济分析的首要任务是界定产权,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做什么,然后通过权利的交易达到社会总产品的最大化。
因此完善产权制度,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与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大的作用。市场经济需要完善水资源产权,在保证国家对水资源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扩大产权的流转范围,因此建立产权交易市场是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产权交易的结果最终将引导水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地区或部门,流向能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用户。
对正统微观经济学和标准福利经济学的这种基本观点,西方部分学者很早就开始了批判性考察,现代产权理论就是在这种批判性考察中形成的。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全部思考和研究是沿着下述思路展开的:即指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并非如标准福利经济学和传统微观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实际的市场运行是有缺陷的,这一缺陷集中表现在外在性上。而外在性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产权界限含混,由此建成交易过程存在摩擦和障碍,这种摩擦和障碍又会严重影响企业行为和企业资源配置的结果。因此,考察市场行为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时,必须把产权列入考察范围,而不能简单地作为既定前提排除在分析视野之外。对由于产权不清晰导致的市场缺陷的研究主要归功于科斯等人。
二、生产与生产要素
(一)生产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在生产中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劳务如理发、看病、政府、警察和音乐演奏,等等。而生产过程就是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共同协作并且生产出产品的过程。从物质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投入,即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二是产出,即生产出来的各种物质产品的数量。
(二)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或者在生产中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会给生产者带来不同的效率,企业生产的决策都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企业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要素的配置。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1)劳动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能力。在经济学中,劳动和劳动力一般不作严格的区分。
(2)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资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指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原材料和流动资金等;其二是指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体力、文化和技术状态等。在生产理论中所使用的资本概念主要是指物质资本。
(3)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以土地为主要代表的各种自然资源,它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例如,土地、水、原始森林和各类矿藏等。(www.xing528.com)
(4)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对生产的作用,认为把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起来,生产出最多、最好的产品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家才能。
【经典案例】
扬子江国际贸易公司的经营决策
1990年秋,海湾地区局势紧张,世界石油市场的前景呈现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时间,商人们拼命抢购石油,原油价格飞涨,石油化工产品的价格也暴涨。那时候,原来每吨800美元的聚乙烯塑料,猛涨到上千美元。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我国扬子石化国际贸易公司赶紧抛售库存的塑料,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向南亚地区销出了4000吨塑料。新加坡一家公司闻讯,急忙找上门来,以每吨1090美元的最高价,买去了2000吨,这是一笔218万美元的生意。
不久,战争爆发。出人意料的是,原油和石化产品的价格非但没有因为战争爆发而上涨,反而大幅度下跌。扬子石化国际贸易公司的上述经营决策,就是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而成功决策的出色例子。当时,美国的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未能预见油价的下跌。这就是企业家的决策本事。
三、生产函数及其分类
(一)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描述的是产量和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即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如果用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投入的生产要素分别是劳动(L)、资本(K)、土地(N)和企业家才能(T)等,那么,生产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Q=f(L,K,N,T,…)
在实际分析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时,一般认为土地总量是固定的,而企业家才能又难以估算,这里只考虑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因此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Q=f(L,K)
要说明的是,由于生产函数表示的是投入要素与最大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投入要素的使用是有效率的。在对生产者行为进行分析时,我们假定所有厂商都知道相应产品的生产函数,因此他们总能达到技术上高效率的产量。这是因为,一方面以盈利为目的的厂商总在寻求达到最大产量的途径;另一方面,做不到这点的厂商难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二)生产函数分类
根据企业能否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将生产函数分为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
(1)短期生产函数,短期是指企业不能全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时期。就是说,在短期内,企业的生产要素分为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可以变动的那部分要素投入叫可变投入,无法变动的那部分要素投入,叫固定投入)。由于K不变,所以短期生产函数为:
Q=F(L)
(2)长期生产函数,长期是指一个足够长的时期,企业能够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包括技术水平和资本投资,因而只有可变投入,没有固定投入,其长期生产函数为:
Q=F(L,K)
应该注意的是,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标准来划分短期与长期,不同行业中的短期与长期也不同,这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变动所需要的时间。
四、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是生产效率的问题,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者换句话来说,在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前者是从纯粹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说明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后者则要考虑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使用生产要素才能使生产成本最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生产不同的产品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同的。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技术系数可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两种类型。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则这种技术系数称为固定技术系数,如药品的生产中,要素之间的比例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就改变了药品的性质;反之,如果产品生产中的要素配合比例可以改变,则这种技术系数称为可变技术系数。生产理论中研究的主要是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
利润最大化就是要在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率,所以企业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就是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两者缺一不可。
【经典案例】
引进自动分拣机是好事还是坏事
近年来我国邮政行业实行信件分拣自动化,引进自动分拣机代替工人分拣信件,也就是多用资本而少用劳动。假设某邮局引进一台自动分拣机,只需一人管理,每日可以处理10万封信件。如果用人工分拣,处理10万封信件需要50个工人。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还涉及价格因素。处理10万封信件,无论用什么方法,收益是相同的,但成本如何则取决于机器与人工的价格。假设一台分拣机为400万元,使用寿命为10年,每年折旧为40万元,再假设利率为每年10%,每年利息为40万元,再加分拣机每年维修费与人工费用为5万元。这样使用分拣机的成本为85万元。假设每个工人工资为1.4万元,50个工人共70万元,使用人工分拣成本为7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自动分拣机实现了技术效率,但没有实现经济效率,而使用人工分拣既实现了技术效率,又实现了经济效率。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实现了技术效率时,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率就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如果仅仅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角度看,可以只考虑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这两种效率的同时实现也就是实现了资源配置效率。当然,如果从社会角度看问题,使用哪种方法还要考虑每种方法对技术进步或就业等问题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