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中国就在逐渐进入电子商务时代。此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依然没有变,但是“消费”方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电商平台将所有的产品信息(包括价格、质量)在你面前呈现得一览无余,它彻底消除了“人为”和“区域”制造的差价,再加上交易信息化和物流快递的发展,商品流通得更快了。
此时中国零售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随便走在一条街道上,都能看到不少小店标着“甩卖”“清仓”“全场特价”。一大批单纯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差价的商家顺其自然地被淘汰了。
然而,一批人倒下,就必然会有一批人站起来,这是铁律。而且当时开“网店”是免费的,成本几乎为零。于是第一批从“实体店”转型到“网店”的人,都是最懂这个时代的人,他们理所当然地收获了财富。
由于电子商务不受现实空间限制,所以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也就是网店最喜欢的所谓“爆款”产品。
中国电商的典型模式有:产业链模式、开放平台模式、行业细分模式、特卖模式等。天猫是开放平台模式的代表,京东是产业链模式的典范,唯品会属于特卖模式,聚美优品走的则是垂直细分模式。
为什么会分为这些模式呢?这得先从刘强东的“十节甘蔗”理论说起。他认为,一个产品从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到定价五个环节应该由品牌商来做,然后接下来的营销、交易、仓储、配送与售后这五个环节应该由零售商来做。
京东的定位就在这后五个环节:以交易为基础,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所以厂家跟京东合作,只需要专注于产品的生产阶段,流通环节交给京东来做,比较符合专业分工的理念。京东就像一个传统零售企业。批发产品在网上卖,赚取的是产品差价。在京东下单,付款到京东,打包和发货也是京东,售后也找京东。(www.xing528.com)
而阿里是平台电商,定位与京东不同:上述十个环节仍然需要由卖家自己来做,平台仅提供展示机会和流量来源。平台电商需要尽可能招揽各种卖家,然后给卖家一个站点,由卖家自己更新和维护,并向他们收取保证金、服务费、提成等费用,而卖家自然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品类繁荣的大集市。开放性平台还与其他公司一起合作组建物流,仓库也是共享的,物流公司、淘宝卖家、各个企业都可以使用这些服务。这就会形成物流交易的大数据,通过分析就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区域需要什么商品。
但是当电商快速发展成熟之后,由于第三方平台主导着流量和排名,“卖方市场”迅速变成了“第三方市场”。“谁主导市场,谁就主导分钱”,这也是一条铁律。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最赚钱的是第三方平台。
网店经营者不仅需要研究各种第三方平台的运营规则,还得花钱买广告位和流量,才能引来消费者。再加上网店越来越多,而第三方平台的展示位置有限,于是广告费越来越高(性价比也越来越低)。而此时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比价太容易,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网店只有不断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所以“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
而此时,线下实体店由于生意萧条,一些地区的店面房租就可能开始降低。于是网店成本在不断攀升,实体店成本在不断下降,两者或将最终达到同一水平。
但网店还有个劣势:太容易比价了。所以网店总有一天将让商家无利可图,很多商家干脆光烧钱赚吆喝。所以,电商又把大家带入了价格战、同质化的怪圈。
此时还在发生一个变化:由于产品一直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必然开始挑三拣四。这也就意味着电商“革”完实体店的“命”,接下来开始自我“革命”了。
读懂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各大平台遭遇的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