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东与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接壤,南同通渭县毗邻,西连定定区、榆中县,北靠靖远县、平川区。南北长约140 千米,北部东西宽约90 千米,南部宽约50千米,总面积6439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6.06 万亩。县境群山连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可概括为“七川八塬九道梁”,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寒雨少刮风多,夏多冰雹不炎热,秋凉阴雨多早霜,冬月干燥少落雪。平均海拔2025 米,全县年降水量267.1 毫米,年平均气温9.2 ℃,年无霜期154天。现辖24个镇4个乡,304个村(居)委会。全县有汉、回、东乡、藏、满、哈萨克、蒙古7个民族,2016年年末全县有总人口58.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15万人,占28.13%。
2.发展模式分析
会宁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海拔适中、光照充足、环境无污染,发展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会宁县是典型的农业产业大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籽瓜、杏等特色产业,“懿隆”荞麦米,“三利”荞麦挂面、良谷米、胡麻油、“万里缘”杏仁露、“祁连雪”马铃薯淀粉等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会宁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截至2016 年12 月31 日,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1.4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2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6 亿元,增长8%。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418元。
会宁县有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以农产品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2018 年5 月16 日,第19 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会宁县推选甘肃甘富果业集团公司等企业参展。这些企业精选了有机苹果,花果茶系列产品,当归、黄芪、党参、黑枸杞等中药材系列产品,地皮菜,苦荞茶系列产品,五谷营养粉(粥)、麦片系列产品共36 种名优特产在甘肃展厅展览展示。2018 年5 月25 日,在第21 届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会宁县共展出万里缘食品、发滋瑞、天一土特产三家公司的苦荞茶系列、花果茶系列,燕麦片、杂粮黄金组合、保安红糜米、良谷米月子粥等特色小杂粮系列,地皮菜系列等10余种特优农产品。近年来,会宁县紧紧围绕建设“草业大县、畜牧强县”目标,深入推进饲草基地化、养殖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全县畜禽饲养量逐年增加,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肉羊之乡”。草畜产业、特别是肉羊产业已成为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截至2017 年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到293 万只,出栏达到180.5 万只,居全省第5 位。会宁县河畔肉羊产业园初步规划总面积1272亩,计划总投资26279.7万元,项目建设主要包括羊产业文化和研发中心、高档肉羊精深加工、肉羊活畜交易市场、饲料加工厂以及饲草种植区、良种肉羊繁育区和育肥区、有机肥加工区。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提升会宁县肉羊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对持续推动全县脱贫攻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会宁县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同行业间通过产业连带,产业集聚,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有效减少以信息搜寻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
目前,会宁县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解决种植产量效益问题的同时,向“农业+旅游”和“互联网+”农业、新零售、托管代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形成小杂粮种植、加工、品牌建设、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态势,将小企业聚集成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做大做强,使会宁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支撑力量越来越强,让生产加工销售小杂粮、羊肉等的小企业集聚成大规模,真正成为会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引擎,真正成为一项脱贫富民的大产业。
3.发展模式总结
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规模效益”。目前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县域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依赖一个或少量特大规模企业带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较为罕见,而在县域内按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引领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小企业,大规模”产业集群引领模式就是在县域内按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通过纵向或横向组合的方式形成一种或者多种产业链以及各种经济主体共生发展的集聚成长模式,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虽然“小企业,大规模”产业集群的模式企业生产规模小,但经过市场整合,整体规模效益逐渐显现,依然能够有力推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单个企业规模较小。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动能,克服大型企业建设周期长,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要求高的“缺陷”,同时小规模更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www.xing528.com)
(2)企业集群形成规模。空间密集型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结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提高“小个体”生产率,企业可以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情况下获取规模效益。如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规模”内工作;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企业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谈判和履行成本;地域相对集中使得市场、技术等信息在“规模”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规模”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
(3)集群内分工合作十分明确。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小企业“规模”内部基于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通过促进企业间的有序竞争来激活创新动力,而且专业分工也使小企业日益专精于某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产业空间集聚,中小企业“规模化”使具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以信息搜索成本为主的交易成本。
结合会宁县民营经济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发展“小企业,大规模”产业集群引领模式的若干措施:
(1)利用本县的特色资源和已有企业基础合理规划,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选择本地优势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
(2)利用本地优势条件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突出示范性与凝聚力。
(3)在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市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围绕特色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将产业链延伸到市场终端,通过市场带动特色商品生产和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4)通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把特色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和壮大的基本依托和切入点,积极搞好园区的新建、整合、扩容与提升,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工业园区,突出产业行业特点,引领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
(5)利用“互联网+”将众多分散的小企业聚集起来,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率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把帮助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作为出发点和立脚点,打造电子商务全产业链,建设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圈,制定率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策略,一方面可以为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主体提供虚拟交易场所,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网络化交易;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信息服务站,使网络信息服务于乡镇及各村,实现资源整合,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