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西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陇西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 年陇西县实现中医药产业总产值241.66 亿元,为全县财政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助力近1/3,中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首位产业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陇西县已经成功举办10届中医药产业博览会,这使陇西中医药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陇西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1.基本情况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总面积2408 平方千米,辖12 镇5 乡,215 个村,11 个社区,1287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2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 万人,耕地面积165.95 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3 亩。2017 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41 亿元,同比增长4.5%;工业总产值57.34 亿元,同比增长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6 亿元,增长7%;大口径公共预算财政收入9.36 亿元,增长2.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080元和7560元,分别增长8.2%和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7.28 亿元和172.11 亿元,分别增长4.02%和6.25%。

2.发展模式分析

陇西县自古盛产药材,素有“千年药乡”“西部药都”的美誉,作为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 万亩左右,年产量约9 万吨,中药材年静态仓储能力约120 万吨,仓储品种上千种。近年来,陇西县大力推进中医药研发与生产,不断健全完善仓储、检测和销售等市场服务体系,中医药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陇西县在2009 年就提出构建“中国药都”的目标定位,近年来积极跟随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脚步,抓住在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以及甘肃省全力支持陇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不断推动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当前,陇西县以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契机,突出李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两大特色品牌,规划实施中医药生态养生中心、康美文健康小镇和首阳中药材特色小镇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健全完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建成集药膳餐饮、养生保健、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养生体验基地,打造“千年药乡·养生陇西”品牌。2017 年陇西县实现中医药产业总产值241.66 亿元,为全县财政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助力近1/3,中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首位产业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陇西县发展的主要思路如下:

(1)陇西县以“新发展理念”战略布局为基础,围绕构建“一都两中心”的目标定位,力图打造“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2)园区吸引投资项目。为了积极抢抓国家把甘肃省列为全国首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省政府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定西市以陇西为中心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部署,陇西县按照“一区四园”的基本布局,完成了总面积21.08 平方千米的甘肃陇西经济开发区扩区升级规划修编工作。开发区下辖工业园、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孵化园、文峰物流园四个园区。其中,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面积6.26 平方千米(9240 亩),包括文峰和首阳两个片区,重点围绕中药饮片提取、综合制药和中药材交易市场等方面进行建设。文峰片区规划面积4.9平方千米(7350亩),可利用土地5000亩,分公共服务中心、饮片提取区、综合制药区和配套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总投资可达50 亿~100 亿元。目前,园区内已引进入驻企业和科研机构18家,意向总投资达25 亿元,完成投资3.9 亿元,其中已有5 家企业建成投产。产业园全部建成后,预计将入驻企业50~100 家,加工中药材30 万吨,实现产值100 多亿元,利税可达5 亿元。首阳片区规划面积1.26 平方千米(1890 亩),分为市场交易、饮片加工、规模加工和行政办公四个功能区。重点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及中药材初级加工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完成中药材交易市场一期工程2.5万平方米商铺楼主体工程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园土地征用及规划设计工作。按照“园区承载、龙头带动、技术支撑”的整体思路,目前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由10 万吨增长到30 万吨,安排就业5000 多人,中医药产业加工阶段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的拓展延伸。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随着一大批中医药知名企业引进落地,全县中医药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有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52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 家,通过新版GMP 认证的企业23 家,个体加工户3800 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0 万吨;有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4家,静态仓储能力8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达100万吨;有中药材经营企业590 多家,其中77 家通过GSP 认证,18 家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证,本地营销人员达3万多人,常驻外地客商2000多人。依托中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积极抢抓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的机遇,着力发展养生保健品牌,在政府支持下各企业通过以强带弱、以小攀大,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陇西县整体经济增长。中医药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贡献率都接近三分之一,中医药增加值占到了全县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首位产业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www.xing528.com)

(4)产品品牌化。2017 年“陇西中药材”县域品牌价值达到90.84 亿元,这一数值在2015年为70.29亿元。陇西县已经成功举办10届中医药产业博览会,这使陇西中医药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陇西县先后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华夏药都”“天下药仓”两大类19个类别的产品和服务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审查注册,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黄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县域龙头企业累计申报注册产品商标有30多个,包括“惠森”“中天泰科”“陇山渭水”“陇元贵宝”等中药饮片、药茶、药膳等产品;中天药业生产的“红芪口服液”具有完全知识产权,是全国独家准字号绿色非处方类药品

(5)政府助力民营经济。陇西县委、县政府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切实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优先扶持中医药行业民营经济的发展,重点培育民营经济龙头企业,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大型项目论证储备与开工建设,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优势发展民营经济,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快速成长,努力提高民营经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陇西县先后被省、市授予“全省、全市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2013年被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战略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百佳县”称号。截至2017 年年底,全县民营经济总数达到22064 户,实现增加值36.7 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 亿元,非公企业上缴税金5.03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827 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8%。

3.发展模式总结

陇西县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优先扶持中医药行业民营经济的发展,重点培育民营经济龙头企业,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大型项目论证储备与开工建设,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优势发展民营经济,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快速成长,努力提高民营经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一方面能够带动产业链企业提高生产和营运效率,增强整体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带动更多经济主体参与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县域整体收入水平。龙头企业依托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产生正外部效应,包括市场开拓、制度和技术创新、投资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先发优势,从而带动上、下游企业,其他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合作社和农户等相关经济主体共同发展,提高整体民营经济增长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多元化并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民营企业在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依托特色产业,在企业内部机制逐步完善、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同时在区域内及产业中起到示范、引导和推动作用,形成企业间、企业与农户及其他相关经济主体间积极对接配套的浓厚氛围,促进劳动力就业问题逐步改善,同时也反向影响和带动相关特色产业的长期发展和转型升级,进而使民营经济持续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生产组织多样化。龙头企业通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形成“企业+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和“农业专业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建园区等多种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使分散经营的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在吸纳劳动力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