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营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甘肃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多年来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以来,甘肃省民营经济发展态势稳健,2016 年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308493户,相较2010年市场主体607155户,增长了115.51%;2016年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4154363人,相较2010年从业人员1774927人,增长了134.06%;2016 年个体工商户资金数额达到905.9 亿元,相较2010 年的152.1 亿元,增长了495.6%;2016 年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4796.7 亿元,相较2010年的1419.9亿元,增长了942.09%(表16-2)。截至2017年,甘肃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8.2%。
表16-2 2010—2016年甘肃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甘肃省历年统计年鉴。
2.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由起步时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和服务业向建筑建材、房地产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延伸拓展,在二、三产业中的占比逐渐上升。根据甘肃省2017 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按照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甘肃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特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从事批发和零售行业以及制造业的户数均较高,行业集中趋势明显。个体工商户中户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占比63.74%),住宿和餐饮业(占比15.0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10.58%)(表16-3)。私营企业中户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占比38.99%),农、林、牧、渔业(占比10.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9.14%)(表16-4)。
表16-3 2016年甘肃省个体工商户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甘肃省2017年统计年鉴。
表16-4 2016年甘肃省私营企业基本情况(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甘肃省2017年统计年鉴。
3.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
2000 年6 月,甘肃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决定》;2001 年8 月,甘肃省人大通过了《甘肃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这两个文件为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依据。近年来,甘肃省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增长,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有建筑、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民营企业的发展领域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民营科技企业对县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1)企业数量、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持续增长。
(2)吸纳了社会闲散资金、富余劳动力和潜在科技人才。
(4)通过科研开发,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观念转变、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
4.区域产业集群逐步成形
从2000 年年初,全省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颁布的新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 年版)》,甘肃省共有66 个工业园区(开发区)通过审核纳入该目录。其中,兰州、白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兰州、金昌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1个,九州经开区、榆中和平工业园区、嘉峪关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28个,其他开发区30 个,基本实现了除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外县(市、区)均有一个工业园区(开发区)的目标,布局由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向县区辐射延伸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工业园区(开发区)对各地州市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2016 年年底,35 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80 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省的23.7%,占全省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 个百分点;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亿元,增长8.9%;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425 亿元,增长30%。工业园区(开发区)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随着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各县域形成了以某些特色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集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构成较完整的价值链体系。全省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有华亭“高新化工一体化产业群”、岷县—宕昌“中药材和医药产业群”、临洮—会宁“马铃薯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以及会宁—平凉—庆阳“红色旅游产业群”等。这些民营企业主导的产业集群不仅为当地政府增加了税收,而且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城乡居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大批民营企业聚焦在某一区域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应,表现为有利于节省运输成本、加强信息沟通,密切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强化竞争的压力范围,实现资源互补,特别是迅速扩大和共享市场知名度,区域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