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县域产业多元化发展,对融资的需求呈现“融资期限灵活化、资金需求大额化、抵押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县域金融供给跟进不足,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紧密。
从县域产业融资需求看:
(1)农作物生产周期、畜牧养殖周期、文化旅游消费周期等因素对产业融资期限的影响日益明显,资金需求期限更趋灵活。
(2)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其资金需求由原来的小规模需求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资金需求逐渐大额化。据调查,农村经营主体贷款需求额度基本在20万元以上,5万~10万元的贷款额度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3)随着县域产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林权、土地使用权、专利权、仓单、应收账款等抵押、质押方式贷款需求增多。
从县域金融供给看,目前县域金融供给还存在“四个不足”:(www.xing528.com)
(1)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相对不足。信贷投放方面,据调查了解,全国性银行贷款审批权限高度集中于其总行,且授信政策由其总行统一制定;在信用评级、项目、行业准入、贷款评审条件等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标准、统一门槛;信贷投放机制僵化,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严重,与甘肃省县域融资需求匹配度不高。抵押、质押创新方面,除房产、土地常规抵押外,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抵押、质押方式发展缓慢。金融服务方面,金融服务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及结算业务,经济性、便捷性较好的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推广应用不足,线上信贷产品较少,针对县域产业融资的APP几乎没有。
(2)融资渠道单一。目前县域融资集中于贷款,据调查测算,贷款占全部县域融资的75%左右,民间融资占12%左右,两者合计达到87%。符合债券融资的企业少,债券融资规模偏小,占全省的比例不到3%;股权融资意识不够,开展股权融资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与全国相比十分滞后;PPP模式和产业基金刚刚起步,运作能力低、理念落后、管理不规范,支持县域产业发展能力还比较有限。
(3)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尽管近年来全省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但从人均等指标上看,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全省县域万人拥有金融机构网点(含银行、证券、保险)1.55个,不到城区(指全省县域外其他地区)水平的三分之一;万人拥有ATM、POS 机等自助设备26台,仅为城区水平的五分之一。
(4)机构、专业人才短缺。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较少,导致农村信用社、城商行等成为全省县域金融的主导力量,县域金融服务竞争不充分。同时,具备前沿金融知识的专业人才少,对金融新业务、新产品、新模式的学习、跟进不及时,创新力度不够,都影响了县域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另外,县域企业、居民金融知识少、金融意识差,运用金融发展生产能力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