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链不完整,精深加工缓慢发展

产业链不完整,精深加工缓慢发展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甘肃省岷县的当归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而当归作为我国常用大宗药物,其相关产业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岷县中医药生产加工企业仅申报备案了133 种胶囊和177 个饮片电子条形码,现代中成药制造能力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也低。目前,岷县的中药材初级加工量和制药企业使用量仍然不足药材总产量的40%。岷海制药作为岷县的龙头企业,在增产20.02%情况下,2018 年全年销售额仅为8693.6 万元。

产业链不完整,精深加工缓慢发展

当归加工,是指对当归原材料进行技术性系统处理,按照加工流程依次可分为产地初加工、炮制加工、中成药生产三个部分。当归产地初加工,是根据当归的性质和储运要求,对当归进行清洗除杂、刮皮抽芯、趁鲜切制、日晒烘干、分级划等、分类包装等一系列初级加工,所得成品为当归中药材(净药材),是加工基础阶段。当归炮制加工,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对经产地初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采取净制、切制、炒制、烫制、炙法、煅法等制药工艺而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即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来治病的药品,也是中成药的原料。当归中成药生产,则是进入近现代后,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以现代科技提取中药材中“有效成分”而制成的中药制品,包括片、颗粒剂、膏、胶囊各种剂型。

目前甘肃省岷县的当归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而当归作为我国常用大宗药物,其相关产业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岷县依托丰富的当归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目前已形成了集种子种苗、药材种植加工和商贸物流等较为完整的基础产业体系(图13-5)。

图13-5 中药材传统产业链框架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为加快推进岷县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中药材主导产业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岷县必须从各环节出发不断发展延长当归产业链。但在推进过程中“岷归”也面临着诸多和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交易等相关的发展问题与障碍

1.“三化”种植及初级加工水平较低

从一、二、三产的角度综合来看,农业弱势是必然的,而依靠自身劳力耕作的小农仅通过种植实现脱贫致富是难以实现的。尽管岷县政府在一系列产学研合作中认识到实施当归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利远大于弊,规范当归种植对岷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加大了当归GAP 种植基地建设力度,但截至2018 年,岷县的绿色种植基地面积20 万亩,而农户分散种植的面积则超过7万亩,约有30%的土地未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三化”种植。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岷县当归种植遍布了全县9个乡镇,由于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缓慢,土地资源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除核心区有大面积的标准化种植外,其他当归田基本上属于各家各户,药农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进行分散的个体经营,且农业经营方式简单原始、产量小,难以实现理想中的规模化及机械化种植。

不仅如此,当地的部分当归种植加工基地建设也较为简陋,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初级加工水平较低,农民对设备的投入也不能满足当归加工的技术要求,直接导致当归初加工过程粗放简单,成品质量较差,无法达到标准化加工生产的要求。尽管部分当归种植户认为自己在当归的初级加工中进行了无公害生产操作,但实际生产环节却并不如人意,存在因“无良”或“无知”造成的标准化加工不遵从问题。对于国家大力宣传的中药材绿色科学加工,许多当地的药农仅仅是一知半解,对中药材标准化加工的规序也是毫无头绪。当地的大多数农民仍然在使用他们传统的加工方式与经验来进行源药材生产和粗加工。

同时,当归的抽薹[6]和开荒种植也是在当归培育生长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一般种植当归的过程中,正常的抽薹概率一般为15%~20%,最坏的情况则高达50%也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岷县当归的质量和产量;而在育苗方式上,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生地育苗方法,严重破坏了山区的水土保持和当地的自然景观。前者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性科研进展,而后者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2.精细化、深度化加工能力不足(www.xing528.com)

在中医药精深加工方面,岷县乃至甘肃省都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少,缺乏年销售收入20 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目前,岷县的当归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中药加工企业主要以中药饮片加工为主,生产经营分散且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龙头企业的影响也不明显。

制造环节薄弱制约了中药产业链提质升级。由于对中药材企业的加工能力和水平没有统一的要求标准,岷县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由传统手工作坊转变而来的小型中药饮片企业或小型作坊组成,龙头加工企业太过孤立,导致高端技术和低加工环境无法有效衔接,难以建立完整畅通的产业链。此外,这些小型中药饮片企业由于多沿用落后的生产及管理方法,生产的药品在药材原料质量、炮制工艺、包装、仓储运输等方面都难免存在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发展岷县的中药饮片行业必须先考虑如何解决小型中药饮片企业集中度低、历史遗留问题多、中药饮片质量堪忧这三个问题。

在精深加工方面,岷县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中中药材加工企业达50%以上,超过300 户,而通过国家GMP 认证的生产线仅11 条。目前具备一定规模、年加工能力在1000 吨以上的中药加工龙头企业就岷海制药、顺兴和、九州天润、天容堂等七家,其中仅岷海制药具有资格和技术进行中成药研发和生产,其余六家均为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因为精深加工水平有限,所以只能够进行饮片加工。据统计,岷县中医药生产加工企业仅申报备案了133 种胶囊(片剂、丸剂)和177 个饮片电子条形码,现代中成药制造能力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也低。这些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无法起到带头作用。

岷县大型药企少,加工量低,就地转化能力差,“小弱散”削弱了岷县企业的竞争力。岷县出产的药材只有极少量能被本土制药企业消化,其余均被外省甚至日韩、东南亚等国的大药企收购,制成中成药产品再返销回来,使得岷县乃至甘肃省在整个当归产业链中始终处于低端,损失几倍的利润。目前,岷县的中药材初级加工量和制药企业使用量仍然不足药材总产量的40%。岷县最大规模的几家中药企业的年销售收入累计只有几个亿,和全国动辄上百亿的大药企无法相提并论。岷海制药作为岷县的龙头企业,在增产20.02%情况下,2018 年全年销售额仅为8693.6 万元。当地更没有国字号的大企业入驻,国内市场份额少已然成为岷县中药制造企业的痛点。岷县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中成药省外市场份额较低,多数产品只在省内或周边市场销售。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岷县的中药加工企业不仅在独家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上裹足不前,在营业总收入上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整体而言,岷县大部分当归仍以原料出售,当归加工的生产经营分散且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在精细化、深度化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加工技术多不规范,但又因同质化高,在低端市场中反而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3.现代化市场交易体系滞后

市场化交易和现代化仓储是联系产业链各环节的重要纽带,当归产业链中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依靠这两者实现。岷县虽然在电子商贸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交易渠道和仓储物流的完善拓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当归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分配不均,尤其是当归种植户获利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这主要归因于岷县当归市场的交易渠道狭窄和信息传导滞后。由于当归生产经营十分分散,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系松散,尚未形成特色鲜明、标准化生产的经营组织,因此岷县的大多数药农在采收后只进行简单的粗加工然后坐等药贩上门收购,并没有稳定的销货渠道。为加强农企联合,近年来岷县也有通过政府引导、中介牵头、农户参与的模式积极发展订单药材,但存在订单量不大、订单农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部分药农契约意识差、恶意违约而变得难以推行的问题,反而又伤害了企业和药农。加之当归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完全与药农自身的有限理性,岷县当归种植极易出现产能过剩和供需失衡,常给当地药农带来市场风险损失。随市场缺失和信息不对称而来的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显然不利于中药材市场的长远发展。

由于当归中药材自身的一些特点如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较强的季节性、生产和消费之间间隔时间短以及运输储存要求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其营销创新的手段和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当归产品流通体系显然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需要。当归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在省外地区,但西北物流业由于存在运输结构不合理、物流园区缺乏统筹规划、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对当归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而仓储物流业发展落后势必制约岷县当归行业的发展。仓储物流和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岷县物流业存在先天制约,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使得当归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效率较低,当归产业的发展无法得到现代化仓储物流的助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