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材保险补贴扶贫
当归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越两冬跨三年,生长期长达785天,而种植周期越长,灾祸风险就越大。因此对于追求“短平快”产业效益的药农来说,当归的种植投入高且自然和市场风险大,这就严重影响了药农对当归的种植积极性,制约了药农增收和中药产业的发展。
作为国内最大的当归产地,岷县当归种植面临着较高的产量风险和价格风险,当归种植收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药农对相关农业保险有一定的潜在需求。2014 年,定西市在全国首推中药材产值保险,以保障药农特别是贫困药农利益为目的,涵盖除人为故意因素之外的全部自然灾害和意外风险,并将药材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纳入保障范围,被中国改革年会评为“2014 年度中国改革十大案例”之一。通过第三方的合理定损和精准设计,中药材产值保险针对不同产品和不同投保对象确定了差异化的保额,推动了中药材险从以保险产品为主导向以农户需求为核心的模式转变。此外,通过建立政府财政补贴、银行配套贷款及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的“三位一体”中药材产值保险综合保障机制,每亩药田由省、市、县三级政府财政共补贴约60%的保费,极大地提高了药农的参保积极性。在2014 年该险种开办的第一年,药材价格大幅下跌,参加了中药材产值保险的全市2.59 万户药农获得理赔3524 万元,户均1361 元,相当于当年定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6%、农户自缴保费的7.4 倍,有效降低了药农损失。加上2015 年、2016 年持续的旱灾,保险公司三年内累计赔付7524万元,户均获赔840元,增强了岷县当归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中药材产值保险承保面积从2014年的8.77万亩扩大到2016年的12万亩,参保农户从2.59万户扩大到3.37万户,参保企业(合作社)达55家。
通过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的成功示范,药农的收益得到保障,也对农业保险有了全新的认识,药农参保积极性显著提升。2018 年,定西市产业扶贫保险计划投保3126.81万元,截至当年12月10日,岷县已签单保费238.77 万元,完成比例达83.18%,岷县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有显著提高。此外,2018 年甘肃省制定出台的《甘肃省2018—2020 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2019年、2020年将对中药材收入保险(当归、党参、黄芪三种)近三十个品种的“一县一品”特色农险实行全覆盖保障,中药材作为省级补贴品种,经各级分摊农户仅需自筹20%的保费。
当归是岷县最具特色且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发展中药材特色农险对于稳定当归市场价格,减少价格泡沫,保证市场货源供应和药农收入,促进岷县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www.xing528.com)
2.强化农户技能培训
作为从事当归种植的主体,药农的科学文化素质制约了先进技术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当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成了新时代下岷县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除了积极同院校合作、增加科研投入,岷县政府在技术推广和农户培训等方面也不懈努力,通过系统理论讲授和实地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科学施肥、病害防控等当归种植实用技术和惠农政策宣讲多次开展培训班,大大增强了药农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2018 年,岷县农广校组织举办了两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专业技能型贫困劳动力中药材生产加工培训班”,聘请了农牧、扶贫、工商等单位中级以上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向药农讲授技能和知识,并在理论培训结束后组织培训成员到6家运营良好的合作社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其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技能和电子商务营销知识。与此同时,定西市农科院于同年建立“三区”科技人才岷县精准扶贫服务团,从提高本土农民综合素质入手,选派18 名技术人员利用冬闲期赴岷县多个村镇集中开展巡回培训。“三区”科技人才培训以农民合作社、中药材示范户为重点,2018 年年末两个月共培训农民、合作社会员260 人(次),发放宪法读本、培训教材及宣传彩页600 余份。此外,定西市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11151”科技帮扶计划,选派190名科技特派员到岷县150个贫困村、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4个科技型企业开展服务,助力农村产业发展。
截至2018年11月,全县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59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贫困群众等8600 多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 多户,建成中药材等示范基地56个,推广应用新品种10个,发放资料1.8万多份。通过强化农户的技能培训,岷县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提升了当地的当归种植技术水平,促使药农进一步掌握了当归初加工技能,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