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能源开发和对能源的初级加工方面,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经济增长途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产品结构简单,产品、产业发展水平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问题突出。
虽然能源开发有助于解决国家能源短缺问题,但就目前的开发方式而言,对能源产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由于能源品价格低,能源补偿费和地方资源税低,导致地方财力严重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很差,从而产生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品的开采使中央企业和财政获利丰厚,而能源产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能源产区的民营企业因为产业进入门槛过高,而被挡在了能源产业的门外。例如,在西北地区,由于能源开发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投资的公司主要是华能、中铝、神华、长庆等国有企业。
居民的情况更加糟糕,由于工业化的发展程度较低,工业生产部门大都集中在重化工阶段,与居民生活的关联度太小,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有些企业从外地雇佣民工都不用本地居民,而技术人员则主要从高校招聘。能源产区的大多数居民仍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没有享受到经济进步的成果,居住环境更加恶化,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www.xing528.com)
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很大威胁。由于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滥采滥挖,废土废渣随意堆放的问题严重,导致近几年煤炭产区山西、陕西两省境内的河床抬高,部分河段堵塞,进入黄河的泥沙大量增加。传统的发展观重视经济的增长,忽视了更为全面的、包含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经济发展概念,因此是一种粗放式的、外延增长的发展模式。这种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不应该是按照现在这种体制将更多的资金集中到资源产地,加大资源的开采和外运规模,而是要建立更多的资源转化和加工产业,延长资源产业链,使资源由外运为主变为就地加工和转化为主。
山丹地处丝绸之路战略通道中部蜂腰地段,交通便利,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近年来,山丹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窑街煤电、中国风电、中国大唐等一批知名能源企业入驻山丹,为地方工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大力发展生态新型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