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域概况
泾川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与宁县及陕西省长武县交界,西接崇信县、崆峒区,南邻灵台县,北靠镇原县。总面积1409.3 平方千米(2012 年),人口35.74 万人(2017年)。2017年,泾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7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37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实现17775元。泾川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早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国和共国,春秋战国时为秦义渠,秦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县,东汉、三国、西晋时为安定郡,东晋十六国时为先秦、后秦,唐至德元年改名保定县,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元、明、清相沿。明洪武三年撤县,由州直理县事,泾川称泾州。民国时改州为县,沿用泾川之名。
2.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1)文化资源
泾川县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现存的佛教文化遗存多达1500多处,其中大云寺遗址先后3次出土佛舍利,全国绝无仅有,世界极为罕见,堪称“泾川奇迹”;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王母宫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南石窟寺和王母宫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泾河两岸现存各类石窟群、石窟龛600 多处,形成了国内罕见的“百里石窟长廊”,境内文化资源具有“历史久、舍利多、石窟长廊长、文化价值高”等鲜明特点,佛教文化在甘肃省的地位仅次于敦煌。另外,泾川完颜民族部落、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烈士墓,以及剪纸、刺绣、编织、石刻、社火、秧歌、皮影等民俗文化也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2)旅游资源
泾川县全国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居丝绸古道要冲,为华夏文明腹地,自古以来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镇,有回山王母宫、瑶池、王母宫石窟等著名景点。泾川县林业用地面积122.11万亩,人工林保存面积8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等称号。泾川县境内探明天然温泉5处,泉水常年恒温,富含活性微量元素,具有十分理想的洗浴理疗作用。泾川县境内对中药材的种植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可以开发与中草药相关的养生产品,境内还有独特的养生餐饮资源。对泾川县旅游资源的考察和实地调查,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 8972—2003,进行筛选分类,泾川县旅游资源有7 大主类,占主类总数(8 类)的87.5%;18 个亚类,占亚类总数(34 类)的52.9%;37 个基本类型,占基本类型总数(181类)的20.44%(表6-5)。
泾川县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打造“王母故里·佛宝圣地·养生泾川”旅游品牌为目标,依托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着力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旅游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持续打响“养生泾川”品牌。围绕打造养生旅游名县,坚持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拓宽养生领域,统筹推进养生旅游发展。建成泾川县中医院中医养生馆、党原乡卫生院中医养生馆等养生医疗设施,不断设计新的养生产品,推陈出新,推出针灸、拔罐、火疗、按摩等项目;打造特色美食、养生美食、旅游美食为主线,深度挖掘餐饮行业名菜、名优小吃和名宴,目前形成品位较高、文化元素丰富和独具特色的农家丰收宴、泾水风情宴、陇东野味宴、泾州杂粮宴等养生素斋和养生名宴。二是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依托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大力实施“旅游后备厢”工程,通过选送旅游商品参加全国、全省、全市旅游商品大赛等方式推动产品研发和生产,创新开发西王母剪纸、活性炭摆件、玉石药枕、大云寺舍利塔、金镶玉纪念章、茶具、荷包等旅游商品13类80种。传承开发了豆腐脑、擀面皮、酿皮、葱香罗非鱼、黄面发糕、家常饼等地方名优特色小吃三十多种。同时,推动旅游产品由游览观光型向互动体验型转型,打造出了欢乐冬春滑雪游、乡村记忆民俗游、礼佛祈福游等主题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需求。三是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着眼于满足广大群众游览、休憩、娱乐、健身、交友、学习以及举办文化活动的需求,大力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和文化旅游设施,对泾河丝路风情带进行了整修拓宽,建成汭河风情大道,新建乡村舞台2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4处,新(改)建旅游厕所6 座。按照《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整治方案》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景区景点等城市人口集聚区域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人居环境更加整洁。利用休闲时间,积极组织广场舞、太极拳、绿色骑行等活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绿色生活、康养理念深入人心。
表6-5 泾川县旅游资源分类
续表6-5
续表6-5(www.xing528.com)
续表6-5
备注:来源《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2015—2020年)。
3.产业发展概况
泾川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和提升,从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波动变化和第三产业不断提升,成为我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其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7 年的50.60∶25.50∶23.90 转变为2017年的39.40∶18.50∶42.10。传统农业产业优势所占比重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也出现了一定的降幅,反之,第三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机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为泾川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看,产业发展状况如下:
(1)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一产业生产出泾川县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保障了全县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呈现出第一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占比重的下降但稳定发展的趋势。第一产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提升。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全县的3.50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50.60%,到2017年的20.01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9.40%。
泾川县坚持以市场化、组织化、品牌化为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快实施“扩量提质增效创牌”战略,全县新栽补植果园1.5 万亩,新建现代矮砧密植设施示范园1750 亩、苗木繁育基地400 亩,扶持新建、扩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8个,建成日光温室83 座、钢架大棚762 座,种植露地蔬菜9.8 万亩,完成旱作农业技术推广13万亩。
(2)第二产业转型发展。泾川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为平稳,变化幅度不大,呈现出波动发展的趋势,第二产业由1997 年全县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1.77 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25.50%,到2017 年全县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9.39 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8.50%,第二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效助推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泾川县扶持建办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持续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加快工业项目进度,天纤棉业二期20 万锭棉纱生产线项目完成钢结构安装等工程和设备订购,商品交易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建成大棚及部分商铺主体,30 兆瓦农业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实现10 兆瓦并网发电,新能源汽车项目全面建成,全年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1.56 亿元。按照绿色、环保、节能要求,全力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全县关闭淘汰实心黏土砖生产企业32户。
(3)第三产业不断提升。随着全县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产业的升级、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的比重不断提升,即1997 年全县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1.65 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23.90%,到2017 年全县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21.37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2.10%,其中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在服务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逐渐向以文化旅游等服务业转变。
泾川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切实强化规划引领,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通过省级评审,吴焕先烈士纪念馆陈展方案通过省文物局评审。精心实施重点项目,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文旅综合体如大润发超市、温泉度假酒店等已建成主体,县城至田家沟景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集中建成了城关凤凰、泾明白家、汭丰郑家沟、罗汉洞挽头坪等一批特色明显、影响较大、群众受益的旅游示范村和田园综合体。广泛开展宣传推介,成功举办第五届华夏母亲节和“锦绣凤凰”“山水白家”等文化旅游节会,先后赴深圳、银川、天津等地开展专题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