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域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
甘肃省共有86 个县级行政单元,包含除地级市嘉峪关市之外的甘肃省行政区域。86 个县域经济规模差异较大,2017 年兰州市城关区的GDP最高,达947.13 亿元,而陇南市两当县的GDP 仅是7.78 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22 倍;各县GDP 的标准差高达120.12 亿元,变异系数达1.48(表1-2)。
表1-2 2017年甘肃省86个县域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大致以县域平均生产总值的0.5、1.0 和1.5 倍为界,将全省86 个县域按照GDP 分为4 类(表1-3)。经济规模最大的县域主要包括兰州市的五区和各地级市辖区,表明甘肃省经济活动在城市的集聚明显,特别在省会城市兰州的高度集聚;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陇南市、定西市、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和庆阳市的大部分县域经济规模较小,且在空间上集中分布。河西走廊牧业的经济规模也较小。
表1-3 2017年甘肃省县域经济规模类别
注:县域按GDP 大小降序排列。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简称张家川县),东乡族自治县(简称东乡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简称积石山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简称肃北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简称阿克塞县)。
人均GDP 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甘肃省86 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均GDP 差异较大,2017 年西固区人均GDP 达到110129 元,而东乡县仅为5881 元,前者是后者的18 倍多;人均GDP 的标准差达22358 元,变异系数达到0.79。各县域居民收入的差别低于人均GDP的差别,且各县域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别远低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异系数远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异系数(表1-2)。
大致以县域人均GDP 的0.5、1.0 和1.5 倍为界,将全省86 个县域按照人均GDP 可分为4 类(表1-4)。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兰州市和河西走廊,兰州市工业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较为发达,而其他县域依托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和草场资源而使得居民收入较高。大部分(60 个)县域的人均GDP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南州、陇南市、定西市和天水市。
表1-4 2017年甘肃省县域人均GDP类别
注:县域按人均GDP大小降序排列。
2.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县域三次产业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三二一”,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二三一”,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低;“三一二”,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比重最低(表1-5)。“三一二”类型的县域,农业占比大,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主要为县域内的居民服务,总体是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县域。呈“二三一”产业结构的县域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这些县域分布着全省主要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密集型产业,包括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矿产资源以及煤炭开采等;人均GDP 也较高。人均GDP 收入最高的是省政府、地级市政府所在区和县级市,这些县域第三产业普遍为全省或者地级市域服务,腹地范围较大,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普遍在50%以上;部分县域如敦煌,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比重也较高;这些县域的工业也相对发达。呈“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县域中,除省政府、地级市政府所在区和县级市外,其他县域的情况较为复杂,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发展较好,人均GDP 介于最高县域与最低县域之间。
表1-5 2017年甘肃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续表1-5
3.县域工业发展
甘肃省各县域工业规模差异较大。2017 年,各县域工业增加值平均值为17.71亿元,标准差为30.62亿元,变异系数为1.73;工业增加值最高的是西固区,2017 年工业增加值为209.03 亿元,最低的是灵台县,工业增加值仅为0.39 亿元。大致以县域平均工业增加值的0.5、1.0 和1.5 倍为界,将全省86 个县域按照工业增加值分为4 类(表1-6)。工业活动在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主要集中在兰州市五区、地级市所辖的区、能源和矿山资源较丰富的县域;大部分县域工业发展落后,工业增加值不足平均水平的一半。
表1-6 2017年甘肃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和主要工业部门
续表1-6
续表1-6
注:县域按工业增加值大小降序排列。(www.xing528.com)
工业产值最高的县域中,兰州市五区、天水的麦积区和秦州区、白银区等工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工业部门相对较多;金川区、平川区、华池县、环县等工业部门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当地的能源、矿产资源等建立了资源密集型产业,如金川区的镍及铂金属工业、华池县的煤炭和石油开采等。工业产值较低的县域的工业主要是依托当地的各类资源建立的,包括能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和药材资源等,如安定区的马铃薯产业、通渭的杂粮、瓜州县的风电、玛曲县和碌曲县的黄金生产等。在一定程度上,当地各类资源的储量和品质决定了县域工业发展的规模。
县域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值是7120元,标准差是10766元,变异系数是1.51。总体上,工业增加值较高的县域人均工业增加值也较高,但也有一些例外,如肃北、肃南和阿克塞县工业规模较小,但人均工业增加值很高,而城关区工业规模较大,但人均工业增加值较低等(表1-7)。
表1-7 2017年甘肃省县域人均工业增加值
注:县域按人均工业增加值大小降序排列。
4.县域农业发展
2017 年甘肃省86 个县域农业增加值的平均值为8.8 亿元,标准差为7.6 亿元,变异系数为0.86,县域农业生产规模差异较大,但小于县域工业的差异。凉州区农业增加值为58.38 亿元,居于各县域之首,而居于末位的安宁区的农业增加值仅为0.18 亿元。大致以县域平均农业增加值的0.5、1.0 和1.5 倍为界,将全省86 个县域按照农业增加值可分为4 类(表1-8)。
表1-8 2017年甘肃省县域的农业增加值
注:县域按农业增加值大小降序排列。
86 个县域渔业产值都极低,渔业产值比重最高的永靖县占比0.7%,白银区次之,占比0.5%,其他县域占比均低于0.5%;林业产值比重也普遍低,比重高于10%的仅有阿克塞县、迭部县、临夏市、安定区、舟曲县、民勤县、城关区、武都区,其中安宁区和城关区农业增加值总量很小,所以林业产值也很小;绝大部分县域农业产值占比最大,牧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县域包括甘南州的玛曲县、夏河县、碌曲县、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合作市,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上游的肃北县、肃南县、阿克塞县和临夏州的东乡县(表1-9)。
表1-9 2017年甘肃省县域人均农业增加值和农业结构
续表1-9
从人均农业增加值的角度看,86 个县域农业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人均农业增加值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和甘南州。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达,而甘南州的牧业较为发达,发展水平较弱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高原的定西市、白银市和兰州市的部分区县,山地占比较高的天水市和陇南市的大部分区县(表1-9)。
甘肃省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多样,推动了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而特色农业进一步推动了各地农副食品业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结果。甘肃省已初步形成果蔬、百合、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畜牧养殖、瓜类、啤酒大麦、制种等农业特色产业。河西走廊历来是甘肃省的粮食基地,在发展特色畜牧业、特色种植业与优质棉、粮生产上具有优势,如肃南县的绿色畜牧业,临泽县的玉米制种、红枣种植和加工,民乐县的马铃薯、食用菌、枸杞、油用牡丹等,肃州区的玉米、蔬菜、花卉制种和以琉璃菊、甜叶菊、啤酒花为主的新型特色产业,金塔县的制种、特色林果、草畜产业,玉门市的人参果、韭菜、枸杞、葡萄、食葵、蜜瓜、辣椒、啤酒花、孜然等。
东部庆阳、平凉地区适宜发展果品、小麦、玉米、优质蔬菜、小杂粮等特色农业,如苹果、肉牛是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特别是静宁县的特色产业,环县被称为“中国小杂粮之乡”,正宁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等。中部以安定区为代表的马铃薯、通渭县为代表的小杂粮、陇西县为代表的中药材、永登县为代表的玫瑰、兰州市休闲创意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都各领风骚。陇南市适宜发展特色林业、中药材、畜牧业、果品等特色农业,如武都区的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蔬菜等,漳县的中药材、蚕豆,岷县的当归等中药材等。甘南州以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5.县域第三产业发展
2017 年甘肃省86 个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值为46 亿元,标准差为93 亿元,变异系数为2.02,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差异大于工业和农业;城关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18.43亿元,居于各县域之首,而居于末位的两当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45亿元。大致以县域平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的0.5、1.0 和1.5 倍为界,将全省86 个县域按照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分为4 类(表1-10)。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规模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市辖区是省级和地级政府所在地,能够提供较高等级的服务职能,腹地范围大,第三产业的规模明显高于一般县域。
表1-10 2017年甘肃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
注:县域按第三产业增加值大小降序排列。
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的平均值为14467 元,标准差为1188.65 元,变异系数为0.81,县域差异较小。县域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也呈现出一定的等级性,产值较高的普遍是市辖区(表1-11)。其他县域如敦煌市旅游收入较高,产值也高。
表1-11 2017年甘肃省县域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
注:县域按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大小降序排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