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6398人,居安徽省第三位。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17年底,岳西县已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岳西县在贫困群众瞄准、安置区建设、贫困户就业创业、资金筹措与监管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1.加大宣传动员力度,瞄准特定贫困群众
县、乡、村层层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动员会、培训会、现场推进会,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全县共发放“易地扶贫搬迁一封信”45000份、政策明白纸2500份,广泛宣传政策,全面宣传动员,反复摸底核实,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应搬尽搬,不漏一户、不丢一人。同时,考虑到部分生活在同一村庄的非贫困群众同样缺乏发展空间,是返贫的高风险人群,在资源条件和安置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同步实施了搬迁,并与贫困群众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住房困难群众,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全部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彻底摆脱了“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小雨不休息、大雨走亲友”的困境。
2.科学统领安置区建设,确保系统工程质量
(1)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方式。安置点的选择,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大难点。为了让深山区贫困群众能够“挪出穷窝”,岳西县坚持梯度安置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方式、科学规划安置点。主要采取在县城、开发园区、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安置4种安置方式,形成县、乡、村“三级梯度”搬迁安置模式。根据搬迁户意愿,对搬迁贫困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安置到县城或开发园区;对要求留在乡镇的,安置到乡镇;对没有离乡意愿和自身条件较差的,安置到中心村。尽可能引导贫困群众进城镇、进园区,为搬迁后稳定脱贫创造条件。在安置点选择上,坚持做到“四个不选”: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不选、无发展空间的不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
(2)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安置区建设。为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意见》,广泛开办扶贫夜校,树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理念,大力倡导“扶贫不扶懒、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和“贫困不可耻,安于贫困才可耻”的思想。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岳西县始终坚持做到“四个参与”,即房屋户型群众参与选、住房群众参与建、工程质量群众参与管、新区环境群众参与护。安置点的安置住房多数采取搬迁户组建理事会自建或统建的方式,公共基础设施采取招标的方式统一建设;在户型设计、施工建设、材料采购、质量监管等方面,引导搬迁群众全程参与,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度群众的积极性。同时,预留住房续建空间。出台《关于规范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房扩建管理的通知》,采取预留人口面积、地基“打二建一”“打三建一”[1]等办法,为搬迁户预留今后扩建的空间和条件,待贫困户稳定脱贫后自主决定是否扩建。
(3)实现搬迁入住及项目验收认定全覆盖。为实现贫困户搬迁入住验收全覆盖,县易扶办先后印发《关于对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入住情况进行验收确认的通知》和《关于扶贫手册中贫困户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验收认定工作的通知》。各乡镇按两个《通知》的要求,组织村对易地扶贫搬迁户逐户自验,逐户填写《岳西县___乡(镇)___年度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入住验收确认单》,经易地扶贫搬迁户户主、村及乡镇负责人签字、盖章确认后,将自验结果报县易地扶贫搬迁各验收组。在此基础上,各验收组会同乡镇、村逐户查验,核实确认后,按各贫困户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年度在其《扶贫手册》的“项目(政策)实施验收认定记录”页的“验收内容”栏加盖“岳西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验讫”印章,在“验收单位”栏签署“县发改委”,在“验收责任人”栏由具体验收人签字。全部验收结束后,县发改委将验收结果(贫困户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具体到村到户名单)以正式文件印发各乡镇人民政府。
为实现项目验收全覆盖,一是印发《关于开展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发改代赈〔2017〕40号)和《岳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岳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岳政办秘〔2017〕197号),明确项目验收范围、依据、条件、内容、标准及规程,规定2016年、2017年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项目(含集中安置点安置和购房安置)在工程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后1个月内完成初验和各项资料准备,向县易扶办提交项目验收申请报告。二是岳西县成立了项目验收工作组。从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分工程、财务及脱贫成效3个验收小组。三是规范项目验收。在具体项目验收时,首先,按职责分工,各验收小组分别查阅工程档案、财务账目及其他相关资料,实地查验工程建设和搬迁入住情况;其次,召开验收会议听取项目各参建单位的有关项目建设工作报告;最后,由验收工作组集体研究形成项目验收意见,撰写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搬迁入住及项目验收认定的实行,有力保障了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质量。
3.多措并举改善人居环境,量身打造就业创业机会
(1)多措并举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有条件的安置点尽可能为搬迁群众提供菜地、光伏发电等生产生活设施。二是提升配套设施功能。按照“五通”的要求,统筹推进安置点道路、水电、教育、卫生、文化广场、环卫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让每个安置点环境美起来、路灯亮起来、垃圾装起来、公共服务优起来。三是明确“四净两规范”的标准。岳西县结合农村“三大革命”,在农村全面开展“共建洁净农家,助力脱贫攻坚”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加大贫困户家庭室内室外环境整治,创建清洁卫生农家。明确了“四净两规范”的标准,即室外净、室内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生活家具配置规范和生产生活资料摆放规范。要求搬迁贫困户住入新宅后,严格执行“四净两规范”的要求,切实改善居住环境,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社区。
(2)“挪穷窝”与“换穷业”同步。按照“挪穷窝”“换穷业”的要求,对每一户搬迁农户确定一名帮扶干部,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制订脱贫计划,选准致富门路,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脱贫步伐,确保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一是采取“易地搬迁+发展种植(养殖)”“易地搬迁+就近务工(扶贫车间)”“易地搬迁+城镇就业”“易地搬迁+农家乐”四种模式对搬迁农户量身定制致富产业。二是光伏扶贫项目覆盖到所有搬迁贫困户。三是支持搬迁贫困户带资入股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四是大力实施创业就业脱贫工程,加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人口就业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创业就业。五是优先向搬迁贫困人口提供公益性岗位。
案例10-1 来榜镇钟形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农产品种植”
来榜镇钟形安置点是岳西县级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由来榜镇政府投资1300万元,征用建设用地21亩,流转产业用地132亩,建房54套,共安置来自各村的贫困群众54户193人。钟形安置点采用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建设住房、产业基地、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并配套水、电、路、通信、绿化设施。实行退宅还耕和“三变”改革,引导搬迁户将迁出地土地资源变资产,小额信贷变股金,让贫困户变股东,做到“无牵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解决搬迁户安居基础上,围绕“能致富”打出“组合拳”:通过土地流转、大户带动,壮大产业基地,培育“新农民”;通过就业培训、安排就近务工,培育“新工人”;通过退宅还耕、“三变”改革,培育“小股东”,切实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
创新“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农产品种植”模式,即“2+2+2”产业发展模式,由镇政府统一在安置点周边流转土地132亩,建设易地搬迁产业基地,为每户搬迁户定制“2亩果+2亩茶+2万棒实用菌”,每户年均可增收2.8万元;建设光伏电站,实现搬迁户光伏发电全覆盖,每户年增收3000元;实施就业扶贫,联系相关部门对搬迁户进行就业培训,帮助每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联系安排其到扶贫车间、企业务工,参与茶叶采摘、中药材加工等工作,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万元。农户可以通过资金入股分红金、流转土地得租金、打工就业挣薪金、租棚生产赚现金,这种“一地生四金”的新型扶贫模式,助力来榜镇圆满完成由“输血”变“造血”的脱贫任务。同时,为了强化服务和管理,推动搬迁户融入“大家庭”,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两委”牵头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组建相关管理、服务机构,引导搬迁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帮互助,让搬迁户融入大家庭,开启新生活。
2017年6月,该镇来榜村贫困户鲁铜陵一家搬进钟形安置点的新家。过去他家住在大山里,父母的医药费、孩子的上学问题都压得鲁铜陵喘不过气来。为补贴家用,他只能把老人和女儿交给刚刚怀孕的妻子照顾,自己外出打零工。那时候心理压力很大,在外面又担心家人,回来了又担心挣不到钱。来榜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农产品种植”模式后,当地产业得到发展,不但发展桑枝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还建设了光伏扶贫项目,这让不少村民看到脱贫的希望。不但如此,村里还成立了产业发展合作社,并向贫困户做出承诺,不管经营状况如何,优先保障贫困户的收益。鲁铜陵决定在安置点开一间小卖部。“政府的小额扶贫信贷帮助我搞了小额信贷,这样我心里有底了,现在一年算下来收入有两万多块钱。”现在,鲁铜陵父母的慢性病有了健康脱贫兜底,孩子上学有教育脱贫的好政策帮扶,夫妻俩也都有了致富增收的产业,2017年光荣脱了贫。不久前,这家人又迎来了新成员,取名为鲁小迁。“纪念我们搬迁下来的生活,这么好的政策,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鲁铜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www.xing528.com)
案例10-2 天堂镇石桥源泉集中安置点“易地搬迁+扶贫工厂”
天堂镇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天堂镇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相结合,与农民建房、征地搬迁安置相结合,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贫困、改善民生、统筹城乡、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和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石桥村源泉集中安置点是天堂镇美丽乡村建设点,距城关3.5千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房建工程由4幢楼构成,总建筑面积为4099平方米,其中一楼门面面积1182平方米,住宅面积2917平方米。该工程全部采用框架结构,一楼门面可以引进扶贫工厂,租金用于搬迁点公益开支和搬迁点分红。二楼、三楼安置搬迁户,严格把握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按搬迁户实际人口量身设计对应户型。现在已安置30户81人。
在后续脱贫措施方面,镇党委、镇政府积极落实后续跟进政策,除了为每户搬迁户集中安装一座3千瓦光伏电站之外,还积极创新“易地搬迁+”模式。注重对搬迁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点对点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介绍搬迁户进搬迁点扶贫工厂(车间)务工就业,扶贫工厂(车间)优先录用搬迁户,形成“企业+贫困户”模式,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探索实施“三变”模式,集中安置点一楼门面整体对外出租,经营收益返还给搬迁户,让搬迁户成为股东;分户识别施策,按照不同的人员,介绍安排不同的就业岗位。2017年9月,引进成金箱包创办石桥村扶贫工厂,该工厂生产箱包外销澳大利亚,年产值达2000万元,用工70人,吸纳县内贫困户35人,镇内贫困户23人,帮助贫困户实现月增收800—3500元不等,实现一人上岗,全家脱贫,有效解决了搬迁户的后续生计问题。扶贫工厂在人力资源充足促进生产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实现了共赢。
“四点”同创敲开“致富门”。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将安置点着力打造成产业发展增长点、乡村旅游风景点、集体经济发展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其中比较典型的做法:一是园区安置。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存量房资源和园区企业就业优势,创新“易地扶贫搬迁+经济开发区+就业”安置方式。住房全部达到拎包入住条件;统一为搬迁户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子女可在安置地学校就读;每个搬迁户至少有1人在园区企业实现就业,获取稳定收入。二是景区安置。发挥国家级生态县资源优势,建成国家级旅游景区,在景区周边建设集中安置点,让搬迁群众吃上“旅游饭”,敲开“致富门”,追逐“小康梦”。
案例10-3 黄尾镇黄龙村依托景区实现贫困户增收
“风景好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还不是穷。”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在外人赞美其家乡自然环境时总会习惯性地抱怨。年近五十的贫困户刘大闯,一直被“困”在大山里。妻子身体欠佳,女儿在外上学,自己又因中风干不了重活儿,“没啥文化,体力也不行,出去能干什么?”很长一段时间里,刘大闯家里入不敷出。
黄龙村虽交通不便,风景却不差。彩虹瀑布景区距离刘大闯家只有8000米,目前已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为了让更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分享旅游带来的好处,黄尾镇用好产业扶贫政策,发动困难群众在参与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利用零星地块和房前屋后因地制宜地发展“五小园”经济:小菜园、小茶园、小果园、小田园、小养殖园。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昔日的贫困地区开始依托景区进行发展,“能人”开起了农家乐,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搭上了旅游扶贫的顺风车,家里的土鸡、干豆角、土布鞋都变成了抢手货,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黄尾镇组织景区、农家乐经营户和种养户手拉手结对子,签订互帮协议,景区食堂和农家乐按照‘优先采购、保底收购、优质优价’的原则,采购群众‘五小园’农特产品作为食材,并设立专柜向游客销售。”黄尾镇党委书记介绍说。
通过乡镇和村“两委”的牵线搭桥,2015年,刘大闯开始走上“产业+旅游”的双重脱贫之路。“政府给了我不少帮助,我开始养鸡,都是吃玉米、稻谷的跑山鸡,销路很好。”2016年国庆长假,靠卖自己家的土鸡,刘大闯已经收入2000多元。同样,在彩虹瀑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不远处,绿水雅阁农家乐的主人王秀珍一闲下来就要整理自家的“旅游扶贫商品”货架,上面摆放着干豆角、干河鱼等农特产品。“这个干豆角就是刘大闯拿过来的,25块钱一斤收过来,放在这里卖。”王秀珍说,她家平时和刘大闯家有不少合作,店里需要土鸡就会让刘大闯送过来,一般老母鸡一斤35元,公鸡一斤25元。
大力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建设,将示范项目作为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依托示范项目建设带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黄龙村的很多贫困户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实现了脱贫增收。据不完全统计,彩虹瀑布景区接待中心、农家乐和农特产品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其中,为贫困户增收300余万元。
4.规范资金运作方式,坚持“先审计后结算”
(1)明确资金来源、使用和偿还方式。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渠道筹措解决:一是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和引导农户自筹资金共4000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补助;二是调整地方政府债券结构,由县级投融资公司承接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项目资本金4000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补助;三是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县级投融资公司承接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项目资本金2000万元,其中2016年1190.5万元,主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和集中点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是县级投融资公司承接省级投融资主体提供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14000万元,其中2016年8333.5万元。资金偿还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土地增减挂钩收入偿还贷款;二是土地出让收入偿还贷款;三是由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融资主体还贷。
(2)工程审计坚持“先审计后结算”的原则。为规范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工作,一是出台《岳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结算审计工作的通知》(岳政办秘〔2017〕137号),明确规定2016年、2017年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含集中安置点安置和购房安置),一律实行竣工结算审计制度,坚持“先审计后结算”的原则,未经审计合格的项目,建设单位和资金支付部门不予结清工程价款。二是出台《岳西县2016年、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工作方案》,召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工作专题会议,就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工作进行周密安排部署,对参加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三是委托常驻该县有审计资质的9家中介机构作为协审机构,各协审机构抽调精干人员,集中时间和精力专门从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工作。四是明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工作于2017年12月底全面启动,要求2018年1月底全面完成。
岳西县的上述做法保证了其在“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中取得显著的政策效果。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饮水、出行、用电、通信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置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搬迁对象有稳定的收入渠道,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其中,特色产业扶贫主要是以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养殖、构树、旅游、劳务、电商、光伏“十大产业扶贫”为抓手,推进“四带一自”模式,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实现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每个贫困户有两项以上“长短结合”的稳定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有两个以上特色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收入达到脱贫总收入的50%以上。其中,两个乡镇、两个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村)。
岳西县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的做法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第一,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先后赴岳西县检查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岳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于2016年、2017年先后在全省电视电话会、全省现场推进会和全省经验交流暨工作研究班上作经验交流。第二,2016年和2017年岳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岳西县是全省唯一连续两年获得表扬激励的县份,省易扶办把岳西县定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典型县,全省首个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也在岳西县召开。第三,《岳西县“四个到位”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省易扶工作简报2016年第一期刊发,2017年岳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核查,《岳西县实施“六个全覆盖”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质量和成效》在省易扶工作简报2018年第一期刊发,工作经验全省交流推广。第四,2017年全国扶贫日期间,岳西县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活动,并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政府代表参加了圆桌论坛讨论。第五,岳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写入《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白皮书中。该书指出:安徽省岳西县根据搬迁群众的实际情况,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种植养殖、就近务工、城镇就业、农家乐”等多种模式,“一户一策”量身制定脱贫方案,促进搬迁群众增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