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保障与减贫发展的理论阐释

社会保障与减贫发展的理论阐释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救助制度旨在托底线,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往往发生在贫困状态已经形成之后,即在贫困发生后对个体的贫困进行干预,是一种兜底性的社会政策。社会救助的内容和扶贫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有较高的契合度,具有减贫的直接性和兜底性。此外,一些社会福利项目往往瞄准对象特征展开政策设计,此类社会保障政策的减贫效果会更精准,如高龄补贴政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免费午餐等。

社会保障与减贫发展的理论阐释

社会保障经历了从古代的主要解决社会成员身陷生活困境的一些非制度性安排,到现代社会的一项基础的制度性安排的发展演变。现今,社会保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多个子项目的制度体系,而不同子项目的减贫作用各有侧重。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面向困难群体的制度,该制度中有相对稳定保障的低保制度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也有救急性的临时救助制度,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专项救助。社会救助制度旨在托底线,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往往发生在贫困状态已经形成之后,即在贫困发生后对个体的贫困进行干预,是一种兜底性的社会政策。社会救助的内容和扶贫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有较高的契合度,具有减贫的直接性和兜底性。

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是贫困的重要诱发力之一。社会保险就是通过风险共担而降低个人的风险损耗。目前,中国农村地区主要有两大基本保险制度,即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区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区的政府或村集体为农户部分或全额代缴参保金,因此,这两项社会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福利性。两项保险制度的准入门槛低且具有一定的福利性,参保率较高。其中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突出的减贫功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贫困户的医疗支出。而从生命历程角度而言,养老保险也可算作一项预防性减贫政策。(www.xing528.com)

社会福利政策旨在提高个人的福祉,其形式多样,既可以是能直接转化为个人经济收入的福利,也可以是间接性的、发展性的福利,还可以是降低风险的预防性福利。社会福利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公平和再生产,能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国民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和协调发展。其制度初衷并不聚焦于贫困问题,但具有重要的减贫意义。社会福利既可以在贫困状况产生前进行干预,如免费体检,也可以缓解已发生的贫困,还可以提高个人人力资本、提升个体跳出贫困陷阱的能力。此外,一些社会福利项目往往瞄准对象特征展开政策设计,此类社会保障政策的减贫效果会更精准,如高龄补贴政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免费午餐等。特殊群体有突出的生理特征,而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剩余贫困人口的生理性特征越发凸显,瞄准对象特征的社会保障政策更切合政策对象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更精准地预防和缓解贫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