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阶段,岳西县认真分析和诊断在当前阶段面临的贫困特点和致贫原因,通过对贫困村的摸排和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发现贫困问题,认真总结过去30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仔细研究中央和省政府下达的系列扶贫文件,形成了瞄准贫困人口、辐射非贫困人口,聚焦贫困村庄、拉动非贫困村发展,打造区域产业特色和经济“三位一体”的减贫政策体系。这使得岳西在脱贫攻坚阶段走上了在发展中减贫、通过减贫促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发展道路,将扶贫与发展的双重目标有效地结合,不仅实现脱贫摘帽,也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使得脱贫效果可持续。
岳西县针对贫困人口中的不同人群采取了不同的扶持方式,从提高收入、增加公共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返贫风险三个方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全方位的扶持。对于留守人口或返乡劳动力,通过光伏扶贫、构树扶贫、扶贫车间、扶贫驿站、产业扶贫等不同方式创造就业或发展产业,促进其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增加,效果十分明显。从岳西县当前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者的比重加起来超过80%;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劳动能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就业,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进行兜底。为了防止因病致贫和因学致贫,扩大了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的范围。通过以上立体化、有针对性措施的实施,岳西县在过去几年内脱贫效果明显: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6367户110473人,贫困发生率为30.5%,2014年脱贫27415人;2015年脱贫33069人;2016年脱贫31018人,出列56个贫困村;2017年脱贫14040人,出列9个贫困村。截至2017年底,未脱贫人口1373户3541人,贫困发生率仅为0.98%。
岳西县建立了从贫困村到贫困户的一套完善的识别机制。全县共182个行政村,2014年识别了65个贫困村。由于岳西县整个县域均属于大别山深山区,山峦相间、山大沟深,人口分布较为分散,贫困村分布在除政府所在地的天堂镇以外23个乡镇,每个乡镇平均3个左右,分布相对均匀。绝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相对偏远的山区和县域边界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缺乏一定的支柱产业,当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发展较为缓慢。针对贫困村经济发展不足的现状,岳西的精准扶贫行动采取了多样化的措施来支持贫困村的发展:针对生态环境脆弱,采取了公益林生态补偿、推行林长制和河长制、流域生态补偿和治理以及生态示范区建设等政策措施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针对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等,采取了大力发展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自然村组村村通硬化公路,改善了交通条件;针对基本公共服务薄弱,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厕所、垃圾处理和村庄环境,通过建设中心村的服务中心和大厅,将乡村各项公共服务建立起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乡村中心幼儿园,改善学前教育,建设乡镇养老院,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等。值得一提的是,岳西县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将城乡环卫保洁服务交给公司,由公司提供统一的城乡环卫服务,从而改善乡村环境。针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状态,采取了盘活村集体资源,包括盘活集体林地、耕地、水域资源1.4万亩,水电站、空置小学、房产等集体资产5420万元。通过建设集体光伏电站、退宅还耕土地增减挂钩交易奖金以及提供村级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培育村级集体经济,2017年全县188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都超过10万元,65个贫困村均超过16万元,还有2个村超过100万元,进入国家重点贫困县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的前列。通过上述系列政策行动,将贫困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相对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活跃的美丽乡村。(www.xing528.com)
针对岳西县山场资源丰富、平原耕地资源较少的农业发展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将经济价值不高的水稻种植调整成茭白、桑枝木耳、茶叶和蚕桑等产业,并致力于打造绿色产品和品牌产品,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同时依托岳西县生态环境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全县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截至2018年底,岳西县65个贫困村已经建成或在建省级中心村21个,市级中心村8个,县级中心村21个。其余15个贫困村也计划在2019年建设美丽乡村11个,2020年建设4个,实现贫困村美丽乡村全覆盖。通过这些举措,将岳西县打造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当地农户,让贫困户能够积极参与,集特色农产品和特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绿色区域经济体。岳西县“革命老区县”的标签后面又增加了“生态示范县”“特色产业县”等标签,使得岳西县整体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