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工作、R&D活动和R&D支出均可在R&D资本化核算过程中被归集,并可进一步衍生出 诸如R&D投入、R&D产 出、R&D产品、R&D中间消耗品、R&D投资品、R&D投资和R&D资本等统计术语。
立足于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图2-1主要展示了基于实际物流角度刻画的各R&D方面的术语的应有逻辑[2]。R&D活动等同于R&D生产活动,是机构单位运用生产要素将各种投入转化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出的过程。2008版SNA明确指出“R&D活动不应该被视为机构单位的辅助活动(Ancillary Activity)”,这既充分体现了对R&D活动“生产性”的认可,也暗示着独立核算R&D活动的必要。2015版FM更细化描述了R&D生产活动应同时具备的五种性质:①新颖性(Novel);②创造性(Creative);③不确定性(Uncertain);④系 统 性(Systematic);⑤可 转 移 性 或 可 复 制 性(Transferable or Reproducible)。“R&D工作”是对R&D活动生产性与独立性的进一步强调,也同时意味着专门从事R&D活动机构单位的存在。
图2-1 从R&D活动到R&D资本的核算脉络
由于从事R&D工作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R&D支出(Expenditures on R&D)便产生了,即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机构单位为从事R&D活动而支付的各项费用;R&D支出与费用支出密切相关,其主要为从事R&D活动机构单位的会计核算使用。会计核算原则与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存有差异,但R&D支出可通过对核算时间和核算内容的调整与补充转化为衡量从事R&D活动生产成本的R&D投入。(www.xing528.com)
R&D工作的生产成果可统称为R&D产出(R&D Outputs),或者更具体地称为R&D产品(R&D Products),较常见的R&D产品载体有专利、论文、样机等。基于实物量角度汇总的R&D产出可构成诸如专利项数、论文篇数、样机台数等R&D产品实物量指标;基于价值量角度汇总的R&D产出则可构成诸如专利产值、论文产值、样机产值等价值量指标。从R&D产品的使用去向看,当生产出来的R&D产品被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时,该类R&D产品被视为R&D中间消耗品,其价值形成生产其他产品的中间投入;当生产出来的R&D产品被用于积累时,则该类R&D产品被视为R&D投资品,其价值构成R&D投资。进一步地,当期R&D投资成为当期R&D固定资本形成,多期累积形成的R&D固定资本构成R&D固定资本存量成为R&D资产。
当然,上述术语可基于生产主体、生产目的、使用主体、产品来源等标准分类,形成不同的细化分类。如IPP基于产品来源将R&D产品分为“内部生产的R&D产品(R&D Produced on Own Account)”和“外部购买的R&D产品(Purchased R&D)”;基于生产目的,R&D产品可分为“用于市场交换的R&D产品(或出售的R&D产品)”和“为自身使用的R&D产品(或自给性R&D产品)”;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