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快递行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背景下,为满足对外贸易中对商务文件、银行票据和小件包裹等进行快速传递的需要,我国快递行业应运而生,并经历了国有垄断经营、民营“井喷式”兴起和外资进入我国市场三个主要阶段。[6]近年来,随着电商网购的爆发式增长,快递行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引入快递业的标志是1976年6月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外运公司”)与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会社签订了我国第一份快件代理协议。随后国外资本纷纷涌入,国际快递巨头相继与中外运公司达成代理协议。20世纪80年代是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窗口期,生产力的快速更迭、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变都倒逼着商品配套制度的重构。自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改革方针后,中国物流产业的大踏步发展就此拉开帷幕。1980年7月15日,中国邮政正式开办国际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开创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快递行业,并于1984年4月开通国内特快专递业务,于1985年12月成立了专业从事快递业务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这一时期基本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快递业务,中国速递服务公司基本是国际和国内两大快递市场的唯一经营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快递业国营垄断的弊端日益凸显。20世纪90年代以顺丰和申通为代表的民营快递公司开始展示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彼时EMS存在市场意识薄弱、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低、组织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7]民营快递企业借助其敏锐的市场嗅觉及高质量服务,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时至今日,以“四通一达”(申通快递、圆通快递、中通快递、百世汇通和韵达快递)和顺丰为代表的民营快递企业已成为中国快递行业的核心力量,约占国内快递行业市场份额的90%。近年来,随着淘宝业务量的飙升,传统商务快递公司逐渐转型为电商供应商,无论是行业规模还是服务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以DHL为代表的外资快递企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直到2005年,中国才完全开放外资在国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限制。此后,DHL、FedEx、UPS、TNT这四大国际快递巨头纷纷加快了在我国市场的布局,终止了与中外运公司等国内企业的合作,掀起了外资兼并收购我国国内企业的浪潮,独资倾向明显。[8]一个显著的结果是,到2006年,四大国际快递巨头已控制了中国国际快递市场70%的份额(非邮企业约占80%的市场份额),[9]2018年,外资快递企业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上的业务量占比仍高达68.5%,收入占比为55.7%,仍牢牢占据主导地位。[10]然而,在国内快递市场,由于国家邮政局的业务许可准入限制,国际快递公司迟迟未能取得国内快递经营牌照,也无法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加上价格竞争上的劣势,[11]这些国际快递巨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市场份额逐年萎缩。(www.xing528.com)
总之,从国内快递业务视角看,国内快递市场份额主要被“四通一达”及顺丰等几家民营快递企业占据。其中,在细分市场中,顺丰在商务快递领域占据主导地位,EMS凭借国企背景和特殊社会需求,在专营信件、政府公文等领域形成垄断。从国际快递业务视角看,大型跨国快递企业占据垄断地位。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9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度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635.2亿件,同比增长25.3%;快递业务收入完成7497.8亿元,同比增长24.2%。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业务量占全部快递与包裹市场比重分别为10.8%、88.8%、0.4%,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业务收入占全部快递与包裹市场比重分别为9.8%、85.3%、4.9%。
回顾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史,我国国内的快递业历来是利润率较低、商业模式不断演变的一个行业。快递行业的变迁史与社会消费的变迁史基本趋向一致。
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的突飞猛进,快递行业也成了电商行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缩影,电商与快递两者增长具有基本一致的趋势。[12]事实上,电商的发展也离不开快递业的发展,快递行业已逐渐融入电商产业的供应链中,并成为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月份发布的《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1号)便立足于“互联网+流通”,在快递物流基础设施、电子商务配送通行管理、强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绿色生态链等多个角度提出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因此,我们应当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讨论中国快递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并放眼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领域的发展,从制度完善、合规管理等多个角度为我国快递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