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文分析可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应用不同方法,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结论,丰富了我们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性问题的认识。但总体上还有一些不足或薄弱之处。
第一,对现代流通业、先进制造业的内涵,以及两者协同性内涵的界定,学者们有各自的研究,分歧较大,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商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思路。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引入,流通业与制造业已开始向高知识性、高技术性的现代流通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综观相关文献中对现代流通业、先进制造业的概念界定,不难发现理论界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此外,现有的研究重点或放在流通业发展问题上,或放在制造业发展问题上,或放在流通业与制造业协调性上,或放在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问题上,很少从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性这一视角对其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缺乏广泛认同的判断准则。
第二,现有的文献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机理的分析,多数是针对流通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研究,只关注工商关系的协调问题,忽视了从产业高度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两大产业间协同关系的整体研究,没有对两者的协同发展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此外,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研究存在缺失,这些缺失导致对两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难以把握,不能将现有的研究成果系统进行集成,并有的放矢地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影响具体政策的制定。相关研究缺少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的实证分析,很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www.xing528.com)
第三,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多局限于流通业或制造业某一方面,没有将两者纳入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进行系统研究,指标不够全面、完整;在研究方法上,多数是对流通业发展水平或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两者协同性的测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两者静态协同性与动态协同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流通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程度的分析,现有的研究样本比较少,或者止步于定性分析,缺乏对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性的综合测度。
第四,理论界对流通业与制造业监测预警研究,警源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不足,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等定量技术进行预警分析的研究较少,缺少量化分析的支撑。以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性为研究对象的预警体系还不够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