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此相关的概念层出不穷,包括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产业组织专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市场关系包括了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和垄断关系。产业布局专指产业的地域分布结构。而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理论主要是从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来研究影响和决定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因素、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出现了产业结构政策,即政府指定有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总和。
产业机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迁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增长反过来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变迁。两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关于其内在联系有众多经济学家做了相关研究。
(二)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
产业结构的变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大量数据基础之上,形成了许多备受认可的理论,具体包括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理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霍利斯·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的工业化经验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等。
1.配第—克拉克定理
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提出,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以及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同。经过考察进一步得到结论:工业与农业相比,工业的收入更高;而商业与农业相比,商业的收入更高。也就是说,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其附加值更高。而真正对其归纳并加以验证的是克拉克。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出版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他以配第的研究为基础,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产出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指出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因是产业之间相对收入的差异,并为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依据。
2.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其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对大量历史经济资料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即库兹涅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而后,1971年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将所有经济活动分为A(Agriculture)、I(Industry)、S(Service)3个部分。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机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其他生产部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具体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同时,他还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挺进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而他认为经济增长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次序的变化。
4.霍利斯·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通过长期考察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进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即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并按3种不同时期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并指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他的研究发现,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D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较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影响较小。
5.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www.xing528.com)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由其名字命名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根据霍夫曼比例——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的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霍夫曼提出的霍夫曼比例和工业化经验法则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
6.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虑了产业结构变迁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他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从而使产业结构国际化。他提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通过以下四个阶段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这四个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先研究开发新产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第二阶段:国内市场饱和,考虑开拓国际市场,进行产品出口;
第三阶段:国际市场先出口产品,之后再输出技术设备,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可以以更低价格返销,促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进一步促进新产品开发。
赤松要认为产业发展的政策,要依据雁形形态的特点来制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