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蓝1号:我国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平台

深蓝1号:我国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平台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途经之处引发了狂风暴雨,“深蓝1号”所在的黄海冷水团海域也迎来风浪暴雨的肆虐。“深蓝1号”是中国首座全潜式“深海渔场”,其中这个“全潜式”是指其既能全部下潜到水下又能根据水的温度上浮到海面。2018年7月2日下午,“深蓝1号”在黄海冷水团海域正式启用。2019年7月,“深蓝1号”再次放鱼。

深蓝1号:我国首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平台

海是蓝色的。深蓝,顾名思义就是海的深处、距离海岸更远的地方。“深蓝1号”是我国第一座全潜式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由中国海洋大学和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旗下的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研制而成,是我国工业企业自主研发建造的“大国重器”。“深蓝1号”的工作海域距离海岸130海里,大大拓展了传统养殖业止步于近海的养殖格局,打破了传统养殖业“望洋兴叹”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在开放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突破,也开创了在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是我国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件大事,必将开启我国深远海渔业养殖新征程。

“深蓝1号”

说到“深蓝1号”的建造背景,就不得不说黄海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是世界罕见的浅水层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只存在于夏秋季节,覆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拥有约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黄海冷水团所在海域温跃层仅位于海面下20~30米,远浅于海面下100~200米的全球平均水平。黄海冷水团夏季底层水温在4.6℃~9.3℃,近底层水的溶解氧浓度不低于5毫克/升,其水质指标非常符合养殖冷水鱼类的水质标准,而且利用该区域浅源冷海水进行水产养殖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黄海冷水团的分布示意图

注:图中红线为12℃等温线。

另外,三文鱼口感鲜美,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和血胆固醇的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三文鱼对水文环境要求比较高,主要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海域,我国绝大多数海域没有野生的。面对国内巨大的三文鱼市场需求和黄海冷水团优良的养殖条件,“深蓝1号”这座“大鱼塘”横空出世。

三文鱼及三文鱼肉

“深蓝 1 号”堪称海上“巨无霸”,周长为180米,高约70米,直径约为60米,主体高34.45米。“深蓝1号”有效养殖高度为26米,养殖水体体积约为5万立方米,网箱表面积接近两个足球场大小,可以同时养殖30万尾三文鱼,设计年产量为1500吨,设计寿命为20年,适用水深约为50米,可以抵御12级台风。“深蓝1号”外形为八边形,主要由9根立柱及周围的桁架式支撑结构、底部浮筒上层建筑以及主体结构外围的网衣组成。此外,这个网箱还配备了双层高分子渔网,可以有效地抵御鲨鱼的袭击,更厉害的是它外部的钢结构防护层可以抵御12级的台风。总的来说,它是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途经之处引发了狂风暴雨,“深蓝1号”所在的黄海冷水团海域也迎来风浪暴雨的肆虐。最终,“深蓝1号”成功抵抗住了第9号台风“利奇马”的影响,网箱内养殖的13万尾三文鱼安然无恙。

作为中国深远海养殖重器,“深蓝1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国造”元素主要有3个:一是鱼鳔补气技术,即“深蓝1号”中心是向四周散气的圆柱,为网箱中的三文鱼补充氧气。二是网箱附着生物清除技术,即利用太阳光照射附着在网箱外层的海藻,通过人工拍打方式使其掉落。三是上下浮动技术。“深蓝1号”在黄海冷水团作业,可根据需要在海水中上下浮动。“深蓝1号”是中国首座全潜式“深海渔场”,其中这个“全潜式”是指其既能全部下潜到水下又能根据水的温度上浮到海面。基于此特点,养殖网箱在风浪较大或者台风来临时,可以下潜到水下躲避危险;到了夏季温度较高时,可以下沉到水下20米降温。“深蓝1号”是怎么实现上升和下潜的呢?原来,“深蓝1号”的浮筒和立柱都是中空的,类似鱼鳔,“深蓝 1 号”可以通过调节浮筒内部的水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潜。

“深蓝1号”主体近景(张进刚、张嘉奇 摄)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深蓝1号”是怎样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养殖的吧。(www.xing528.com)

养殖周期开始前,工作人员通过进水口向浮筒内注水,使得“深蓝1号”像潜艇一样慢慢下潜。这时,外部支持船上的鱼苗经过“深蓝1号”专门设计的活鱼进出口进入网箱。待鱼苗投放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关闭活鱼进出口。进入夏季以后,“深蓝1号”所在海域的海面温度达到20℃以上,超过了三文鱼的存活温度。为了获得适宜三文鱼生长的水温,“深蓝1号”需要下潜到20米以下的水层,并处于坐底状态,这时“深蓝1号”的养殖区域将完全没入冷水团,仅上层建筑部分伸出海面。“深蓝1号”的下潜能给三文鱼带来更低的水温,使得网箱中的三文鱼顺利度过炎热的夏季。

正在下潜的“深蓝1号”

到了11月份以后,海面的温度又降低下来,达到了符合三文鱼生长的温度,这时“深蓝1号”便可上浮至海面。在外部支持船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可以往浮筒内充入空气,将浮筒内的海水排出,使“深蓝1号”慢慢浮到海面。“深蓝1号”中三文鱼的养殖周期为1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每条三文鱼可以从0.2千克左右生长到4.5千克左右。

鱼长成后,就到了收鱼的阶段。收鱼的过程与鱼苗投放的过程相反:首先要将“深蓝1号”上浮,直到活鱼进出口露出海面;然后,将抽鱼软管的一头通过进出口插入网箱,将另一头连接至外部支持船的鱼舱,利用船上的吸鱼泵将鱼吸到鱼舱里。在吸鱼时,“深蓝1号”会继续慢慢上浮,直到三文鱼被全部收入船中。

“深蓝1号”中的三文鱼

“深蓝1号”的框架又大又重。在建造过程中,工作人员是如何在超过30米的高空实现精准对接,又是怎么安装的呢?原来,他们先是在车间里加工好一个个零件,并在平面场地制作成模块;然后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在船坞内用大型龙门吊将模块一块块拼接成一个整体完整的框架;最后将两层网衣分别挂到框架上。这样“深蓝1号”的主体就基本建造完成。之后,工作人员用拖轮将“深蓝1号”拖至已经抛好大抓力锚、装好锚链的养殖海域,并将锚链与网箱连接,使“深蓝1号”下潜到指定深度。

正在拼接框架的“深蓝1号”

2018年5月4日,深海渔场“深蓝1号”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建成交付。2018年7月2日下午,“深蓝1号”在黄海冷水团海域正式启用。上万尾三文鱼“鱼贯而入”,集体乔迁入驻“深海新居”,标志着中国跨入批量养殖深海冷水鱼的新时代。2019年7月,“深蓝1号”再次放鱼。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的“深蓝1号”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体化改造,同2018年的有所不同。之前的“深蓝1号”投饵系统和发电系统是分开的,而改造后的系统是合在一起的,使得“深蓝1号”管理更方便,抗风浪能力更强。

改造前的“深蓝1号”(左)与改造后的“深蓝1号”(右)外观对比。

“深蓝1号”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军工技术转换,突破全潜式养殖装备总体设计、沉浮控制、氧气补充、鱼群监控等多项核心技术。“深蓝1号”的推广应用将推动我国养殖技术与装备的升级换代,扩展蓝色经济发展新空间,有效推动我国渔业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的转变,从网箱式养殖向大型装备式养殖的转变,从传统人工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养殖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