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远洋捕捞令国人尤其是渔民深感振奋,越来越多的远洋渔业公司涌现,并投入远洋渔业的生产浪潮中。然而,与西方国家的渔船相比,我国大部分渔船在性能上落后很多,严重阻碍了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进程。
1984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外经贸委下发了一份红头文件,批准上海、大连、烟台的3家渔业公司引进国外大型远洋拖网加工船。当时,联邦德国的远洋渔业船舶各方面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1985年,经有关部门同意,时任上海海洋渔业公司经理钱锦昌带领28名船员前往联邦德国开启了购船之旅。钱锦昌一行人从上海到北京,再转机到法兰克福,最后到达目的地联邦德国北海渔业公司。在联邦德国北海渔业公司,他们参观了7条远洋渔船。当看到“开创”号时,所有人眼前一亮。这艘船虽然已经出厂多年,但依然乌黑铮亮。它是一艘排水量为3200吨、功率为4800马力、柴油机双机并联、一轴带1600千瓦发电机、安装了可变螺距螺旋桨的大型渔船。渔船上的生产车间及设备都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开创”号的捕捞设备相当齐全。船上配备有两台主网机,主网机功率为243千瓦,转速为600~17000转/分,单台起拖负荷为460吨。另外,船上还有两台副网机,负荷分别为8吨和5吨。主网机和副网机在原则上有不同的作用:主网机主要负责收放、拖曳钢丝以及起吊袋筒;副网机负责拖拉网纲网衣。拖网上配有网位仪。网位仪可通过电缆牵引的换能器向海底发射超声电脉冲。超声电脉冲发出后,海面设备接收电脉冲回波并通过电缆传送至接收机,接收机将获得的信息处理后即可显示出网的具体深度。当把网位仪安装于拖网的下纲时,工作人员通过上纲和海面设备接收到的不同回波就可以看出网口在海中的状况,正确掌握网口的高低情况。捕捞船利用网位仪可以提高捕捞效率,捕获更多的渔获物。
“开创”号
“开创”号拥有独立的加工车间和独立的配电室。其中,加工车间配备有140台电机和由55根传送带组成的加工流水线。流水线上装有两台鱼类去头机、3台去头剖腹机、两台鱼类去骨切割鱼片机、1台大头鳕鱼片机、两台条鱼切片机、8台鱼类去皮机以及1台鱼糜机。流水线的运行由专门的程序控制,该程序可以对传送带实施正反转控制,同时具有连锁作用,可以保证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全船有6台制冷压缩机,都由冷库的冷冻配电屏集中控制,并且可以通过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启停。
“开创”号的驾驶室配备有电罗经和自动操舵仪,可以直接显示经纬度,为驾驶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船上还配备有无线电话侦察仪。该侦察仪拥有16个电话频道,可以进行手动和自动搜索。由于当时船上还没有配备测向仪,船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侦察仪找到其他渔船,因此其是船员的得力助手。船上还设置有卫星通信船站,具有电话、电传、电报、遇险报警等4种功能。
经我方技术人员评估认定,这艘船至少价值800万美元,而北海渔业公司并没有“奇货可居”。经过多天的艰难谈判,上海海洋渔业公司最终以490万美元的价格将“开创”号购回。
1985年3月30日,我方与联邦德国有关人员在“开创”号上举行了交船仪式和换旗仪式。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在“开创”号上徐徐升起时,中国的28名船员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深知,几代人走出国门捕鱼的梦想将会得到更好的实现。
1985年3月31日,“开创”号开始了“回家”的旅程。在经过英吉利海峡时,船长周汝偁对船员们说:“挂着五星红旗的中国渔船正第一次从英国的‘门口’驶过!这一天值得铭记!”
1985年5月6日,“开创”号历经37天,约航行1万海里,最终停靠在上海打捞局外高桥码头。这一天,码头上聚集了很多人,他们等待着“开创”号的归来。翌日,报纸刊发消息告诉上海市民,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的餐桌上将会出现来自远洋的鳕鱼。
“开创”号捕捞狭鳕鱼。
1985年6月到7月,“开创”号进行了试捕狭鳕鱼航次,先是在日本北海道北部公海试捕,因鱼少又南下到钏路外海进行捕捞。一趟下来,“开创”号试捕产量约为300吨。虽然历经艰辛,但“开创”号上的船员们掌握了大型拖网渔船的航海、捕捞、鱼品粗加工等技术。“开创”号成为我国第一艘大洋试捕生产成功的远洋渔船。
“开创”号起网。
1986年1月初,“开创”号从上海出发,首航美国阿拉斯加白令海渔场及美国阿拉斯加海域,正式投入生产。1986年7月,“开创”号返回上海。“开创”号历经约200天,航程24000余海里,共捕捞、收购4500多吨狭鳕鱼、鲽鱼;加工各种鱼片、鱼段、鱼卵、鱼粉、鱼肉1700多吨并远销海外;带回来的500多吨鳕鱼片、鱼粉等供应上海市场,受到广泛欢迎。(www.xing528.com)
1986年10月,“开创”号从上海出发,进行了第二个航次的北美捕捞生产作业,作业持续到1987年6月。“开创”号在该航次中共捕获海产品2611吨,收购海产品7100多吨,在海上加工鱼段、鱼卵、鱼粉等约2400吨,带回狭鳕鱼、黄盖鲽600多吨以及鱼粉200多吨,相比第一航次效益增长了2倍。
1992年1月,在海上已经连续作业321天的“开创”号驶入吴淞港。按原计划,“开创”号将进行大修,船员上岸欢度春节。但是,此时“开创”号接到了新任务:前往鄂霍次克海进行捕鱼生产。
船上所有人员放弃休假,迅速各就各位,解缆起航。鄂霍次克海西濒西伯利亚,东临千岛群岛,南接日本海,北端是由切尔斯基山脉与堪察加半岛构成的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尖顶。在鄂霍次克海中,允许捕鱼的范围是位于其中间的一条南北长、东西狭的人称“小公海”的渔场。相关资料显示,鄂霍次克海大部分海面会在11月至次年6月结冰,海况复杂。因此,起航前船员们心里既充满期待,又隐含担忧。
航行于结冰期的鄂霍次克海上的船只
“开创”号经东海、黄海再到日本海,一路风平浪静。很快,“开创”号驶入津轻海峡。此时,浮冰不时击打着船舷,人们站在甲板上颇觉冷气透骨。
船上大部分船员患了重感冒,带来的感冒药被一扫而空。这时,他们遇到了刚从鄂霍次克海返航的大连渔业公司的3艘“耕海”系列船。“耕海”号的船长告诉他们,鄂霍次克海气候寒冷,冰封厉害,无法生产。
是放弃生产跟随“耕海”号返航,还是义无反顾地前去作业?这个问题在“开创”号船长脑子里过了一下,便被他毫不犹豫地敲定了答案:一往无前,定能成功。他坚信一定可以找到破冰生产的方法。
信念坚定便可无往不胜。船员们毅然决然地驾驶“开创”号进入了鄂霍次克海。
在偌大的鄂霍次克海海域中,只有“开创”号一艘中国渔船航行。此时的“开创”号像极了逆风飞翔的海燕。经过几个昼夜的奋力前行,“开创”号抵达鄂霍次克海未被冰封的区域。
1992年2月18日,“开创”号在鄂霍次克海投下第一网,网获20吨鳕鱼。2月20日,“开创”号又接连投放3个网次,每网平均捕捞80吨鳕鱼。在航海日志中,“开创”号船长兴奋地写道:“我们中国人终于打破了冬天在鄂霍次克海不能捕鱼的‘魔咒’。”
鳕 鱼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开创”号收获累累:500多吨段鱼、60多吨原条鱼、50多吨鱼子、120多吨鱼粉。船员们高兴地唱着流传甚广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啊……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1992年3月28日,“开创”号凯旋,停靠于上海码头。这一航次历时约50天,产值约为500万元。更重要的是,“开创”号作为探捕船,为我国后来的渔船开了冰海捕鱼的先河。
2005年,在北太平洋上叱咤风云、建功立业多年的“开创”号退役。它就像一个先驱,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又将无限前程交给后来人,不负“开创”之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