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的近代化就是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渔业生产,其标志是1882年英国发明轮船拖网技术。鸦片战争打开了我国的海上门户。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海域为所欲为,不仅大肆掠夺渔业资源,还驱赶我国渔民,向我国渔船发放该国旗帜,甚至明目张胆地收取关税,进行经济掠夺。它们还在我国所属岛屿大肆圈地,通过建筑围墙等方式禁止我国渔民通行。
张 謇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我国未脱“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传统海洋观,同世界其他海洋大国在渔业生产上差距较大。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爆发后,残酷的渔业现实让我国部分知识分子转变了传统海洋观。其中,我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1904年以后积极提倡“当自行我领海主权”“定渔界以伸海权”的制海权策略。他认为:“海权界以领海界为限,领海界以向来渔业所至为限。”“海权、渔界相为表里,海权在国,渔界在民。不明渔界不足定海权,不伸海权不足保渔界。”“渔业盛则渔界益明,渔民附则海权益固。”可见,张謇“视渔业为关系海权最大之事”。因此,他于1904年从德国引进了我国第一艘现代渔轮“福海”号,带领渔民远离受洋人欺凌的境地。可以说,张謇引进“福海”号拉开了我国渔船向钢质化探索的序幕。
“福海”号以蒸汽为动力,用绞车在甲板上收放拖网,功率为500马力(1马力约合735瓦)。它不仅可以捕鱼,还配有快炮、后膛枪、快刀等武器,负责巡海和救护渔船。
渔民在海上作业,无论遇到浓雾、盗贼,还是受到洋人欺压,只要听到“突突”的鸣笛声,就知道“福海”号来了,便可放心捕鱼。时至今日,关于张謇和“福海”号的故事依然在沿海一带流传。
“福海”号开启了我国动力化渔船的新篇章。民国时期,各地渔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竞相发展渔轮捕捞业:浙海渔业公司有“富浙”“裕新”两艘渔轮;江苏省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新造一艘渔轮“海鹰”号;海利渔业公司购入英国渔轮“海利”号……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弘扬张謇先生“母实业、父教育”的实干兴邦理念,并期许我国早日成为世界海洋强国,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将联合多家民营企业研制的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科考母船命名为“张謇”号。
“张謇”号
除渔轮拖网渔业之外,民国时又发展出汽船手操网渔业,并因“资本小而获利颇丰”广受欢迎。汽船比渔轮吨位小,多为木壳,偶有钢壳者,以石油发动机为动力,作业时两船并行,共拖一网。当此之时,传统渔业发生了巨大变革,渔船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抗战前夕是我国海洋机轮渔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35年,我国机轮渔船约有500艘,但是旧式风帆船依然占全国渔船的主体,达到10万多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揭开了渔业发展的新篇章。(www.xing528.com)
1957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舟山船厂发明制造了机械传动立式绞纲机,开启了我国渔船机械化进程,使我国渔船从“手工时代”迈进“机械化时代”。机械化捕捞工具的大量使用不但减轻了渔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1959年3月,中共舟山地委组织召开渔业春夏汛准备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抓紧时机,集中力量,做好北上吕泗洋生产的准备。会议要求所有的大洋船、大捕船、机帆船参与生产。
1959年4月8日,舟山捕捞船队的1000多个生产单位、3万多渔民与江苏、辽宁、福建、上海等地捕捞船队的共计5226条渔船、5万多渔民向吕泗洋进发。4月9日,捕鱼生产活动开始。船队一网下去,小黄鱼捕获量巨大。丰收让渔民欣喜若狂。4月10日,上海气象台发出了吕泗洋东南风5~6级、阵风7级的气象预报。然而,各地渔船仍然选择彻夜作业。
4月11日凌晨,一个东海气旋暴发,横扫吕泗洋海域,造成持续6小时的10级大风,并伴随着大暴雨,在海上掀起滔天巨浪。吕泗洋多浅滩,无避风港。在狂风巨浪中,机帆船艰难行驶至安全区域避风;大部分木帆船则根本无法回到安全区域避风,只能随风漂流,被一个接一个的巨浪推向海滩。木帆船上的渔民极度恐慌,只能采取斩网、斩锚、砍桅等应急措施,甚至将渔获物和生产资料抛入海中来减轻船只负荷,以期能尽快进入安全区域。
但是,一切为时已晚。滔天巨浪疯狂肆虐,击打着在大海中苦苦挣扎的木帆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条条渔船被无情撕裂,一个个渔民被海水无情吞噬。很快,吕泗洋海面上一片狼藉,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吕泗洋海难”。虽然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活动,但是这次海难依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舟山捕捞船队就有230艘渔船沉没,1178名渔民遇难。
在整个吕泗洋海难事件中,舟山捕捞船队的上百艘机帆船无一沉没。血的教训让渔民感受到渔船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到要摆脱“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现状,就必须提升科技水平。这提高了渔民发展机帆船的积极性,全国上下力促渔船机械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新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造船材料。钢铁冶炼技术和玻璃钢技术在船舶行业的应用推动了我国渔船向钢质化、机械化深入发展。
1959年,上海国营渔业公司在中华造船厂建成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拖网渔船,开创了新中国发展钢质渔船的先例;198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玻璃钢研究所联合研制了我国第一艘全玻璃钢的流钓冷冻渔船;到2010年,钢质渔船在海洋渔船中占12%,玻璃钢渔船占7%。我国渔船从“木质时代”向“钢质时代”迈进。
到1984年,我国海洋机动渔船有11.2万艘,数量首次超过海洋非机动渔船,在海洋渔船中的占比达到52.4%。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渔船从“舟筏风帆时代”进入“柴油机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