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舟船受到了自然界事物或现象的启示。
传说在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土地,破坏了农田屋舍,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大禹的父亲鲧被委派治理全国的水患。鲧治水方法不当,也不懂得兴修水利,9年时间仍然没有消除水患。
后来,鲧的儿子禹继承了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继续治理全国水患。为了深入实地作调查,更好地指挥治水工程,禹四处寻找一种可以载他在水上航行的交通工具。不久,他在今天的四川梓潼一带找到一棵参天大梓树,便带着木匠将其砍倒并建造了一种宽敞、轻巧且能航行于水上的交通工具,将其命名为“舟”。
禹乘坐这艘独木舟,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治服洪水,消除水患。
后来,人们发现:与单独一根木头做成的舟相比,用几根木头捆扎在一起制作成的木筏浮力更大,航行更平稳。后来,人们利用石斧将大木头的上层削平,掏空树干以装载更多物品,独木舟的凹槽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尖形头部的独木舟比方形头部的独木舟划起来更省力,速度也更快,就将独木舟的头部全部加工成尖形的。
独木舟和木筏
随着独木舟舟身变薄,其稳定性逐渐下降,人们又发明了用横梁加固的方法,使独木舟变得又稳又结实。后来,为了方便上下船和存放货物,人们在横梁上铺加了船板,使船只有了船舱。至此,独木舟具备了现代船舶的雏形。
在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大量生产工具(凿子、锯子、绳子等)出现。当时,水上运输活动变得频繁,货物的重量也逐渐增加,木筏与独木舟的“短板”暴露出来。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将木筏与独木舟逐渐改良成木板船。木板船航行的距离更远,装载的货物更多。木板船的出现在我国造船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木板船构造图
到了东汉时期,帆成为木板船的常用加速工具。这一时期,人们生产出木帆船,但最初的帆不能转动,只能在顺风时给予船只动力。东汉后期,我国南方陆续出现帆可以转动的单桅单帆船、单桅多帆船、双桅多帆船。经过长期发展,船的风帆有了很大改进,被简化成一桅一帆,而大一些的船只则使用三桅三帆。这种风帆可以根据风向随时调节受力方向。
木帆船
隋朝至唐宋时期,造船业逐渐发展成熟。这个时期,人们将之前的造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发明了许多先进的造船技术。
造船业是隋代手工业中发展迅速的行业。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隋朝统一过程中发动了多场战争,船只在这一系列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造船业得到迅速发展。
官府大规模造船活动成为推动隋代造船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隋代造船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在隋代短短不到40年的历史中,官府组织了多次造船活动,规模之大在我国造船史上十分罕见。隋代最豪华的龙舟体积庞大,高四丈(隋代时,一丈约合今3米),长二十丈,共有四层。上层是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共有120个房间。龙舟采用榫接方式和铁钉钉联,比木钉、竹钉联结更牢固。
隋代某一种龙舟模型图
唐代是我国中古社会的繁盛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船只成为常见的交通工具。《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唐代前期最大的造船活动是唐太宗为渡海征讨高丽而进行的造船活动。唐太宗在江南道、淮南道所造船只皆是海船。河南道的山东半岛自隋代以来便是跨海征辽的出海口,所造船只以海船为主。虽然剑南道偏处西南,远离大海,但是唐代初期朝廷在此制造了大量海船,利用长江水道将所造船只运往莱州。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但是造船业并没有衰落;相反,由于水运交通的完善、漕运的需要、商业的发展、中外频繁的交往以及唐末的藩镇割据,舟船的使用获得了更大的空间,造船业相比唐代前期发展得更加迅速。
隋唐时期,舟船的类型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根据用途,船只分为战船、漕船、游船、商船、客船、货船等。
唐人李筌在兵书《太白阴经》中将战船列为6种: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海鹘。
楼船示意图
斗舰示意图
漕船是用来运输漕粮的船只。游船最大的特点是制造精美,因此其制造费用较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龙舟。《唐国史补》中有“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的记载,可见唐代商船众多。唐代客船形制多样,不同地区的客船形制也不一样。货船是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船只。(www.xing528.com)
宋代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和海上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船舶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这一经济格局的变革也使得国家漕运、商业流通、海上贸易和百姓生计对船舶的依赖空前增强。
我国造船业发展水平于宋代达到历史高峰,并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业贸易的推动。宋代海上贸易几乎全为民间经营,海船制造主要靠商业力量推动,甚至南宋海上战船的主要来源就是征调民船。宋代海上贸易已经形成了船主雇佣纲首、船主自己经营、中小商人合伙经营等多种形式,船上人员也有严密的组织分工。在宋代,从官府到民间都建立了成熟的海上贸易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大大推动了民间造船的热情。
明代的造船水平在中国古代造船史上当属顶峰。明代造船工厂遍布全国滨江沿海,尤以直隶、福建、湖广、浙江等地最为发达。这些造船工厂除民办的以外,还有官办的。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朝廷规定:“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根据这个规定,一大批官办船厂相继出现,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南京的龙江船厂、苏北的清江船厂、山东的清河船厂、福建的台南船厂和东北的吉林船厂。
这些船厂规模较大,组织严密,工种齐全。例如:龙江船厂隶属工部都水司,占地8100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船厂设工部分司,掌管督察;设提举司,负责造船业务;设指挥厅,指挥生产。该船厂按专业性质分为四厢:一厢制造木梭橹;二厢制造船木、铁件及缆;三厢修补旧船;四厢制造棕篷等物。
生产组织的合理和分工的严密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明代初期,各船厂的造船能力是惊人的。仅据《明成祖实录》所作的不完全统计,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1419),各船厂就造了2735艘海船。
明代造船除数量多外,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船体增大,二是船型名目繁多。明代船舶最大者要数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大型宝船。据相关学者推算,郑和大宝船的载重量约为2500吨,排水量约为3100吨。
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其著作《西洋番国志》中这样评价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这样的巨舶不仅“盖古所未有”,而且在造船技术方面达到了19世纪以前世界木帆船的顶峰。因此,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指出:“在造船方面,中国曾远远走在欧洲的前面。”
郑和大宝船模型
明代船舶种类繁多。根据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中的分类,明代船舶以形定名的有“海鳅”“江鳊”“蜈蚣”等;以量定名的有“一千料船”(“料”是古代船舶大小的计量单位)、“万石船”和“四百料战座船”等;以质定名的有楠木船、杉木船等。《明史·职官志》则按用途把船舶分为江海转运的漕船、江河交通的杂用船和海防备倭的江海兵船等3类。
明代的海船基本上分为3类,即广船型、福船型和沙船型。
广船模型
广船因是广东所造而得名。广船艏尖体长,吃水较深;梁拱小,甲脊弧不高,有较好的耐波性;破浪性能好,利于深水航行。结构上,广船横向以紧密的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肋维持。广船造船材料为荔枝木、樟木和铁力木。这些材料虽然坚固耐用,但来源少,使得广船造价较高,有碍于其发展。广船侧前方装有能垂直升降、伸出船底之下的中插板,起减轻摇晃和稳定航向的作用。舵板上开有成排的菱形小孔,使操舵省力,又不影响舵效。大型广船的中桅和前桅均向前倾,上悬布质硬帆,篷杆较粗且排列稀疏;中、小型广船备有橹、桨。百年古帆船“金华兴”号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造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帆船和典型的广式帆船,也是国内海岸线上仅存的一艘古帆船。
“金华兴”号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尖底船的统称,也叫“大福船”。福船有4层,最下层装压舱石,第三层放置淡水柜,第二层住人。福船底尖上阔,艏尖艉宽两头翘,尾封结构呈马蹄形,两舷边向外拱,有宽平的甲板,舷侧用对开原木厚板加固。造船用材主要为松木、杉木、樟木、楠木等。有些福船艏或艉有活水舱,舱在满载水线附近有孔。当艏或艉在浪中下降时,水通过孔流入活水舱;上升时,水又缓缓流出。这样的设计能使船上升速度降低,达到减小纵摇的目的。福船的破浪性能好,宜于海上深水航行。
福船还派生出一些船型,如哨船(草撇船)、海沧船、鸟船、开浪船等。鸟船中有一种小型的船称为“快船”。海沧船中最小的船叫“苍山船”。
福船模型
有人将鸟船看作一种独立的船型,与福船、广船、沙船并列,从而将海船分成4类。
沙船是起源于上海崇明岛的一种平底海船。沙船的特点是:底平,方头方艄,利于行沙,少搁无碍;吃水浅,受潮水影响小;船宽稳性大,有披水板、梗水木和太平篮等减摇设备;多桅多帆,快速性好。沙船船底平,不能破大浪,因此其主要航区是北方海域。
沙船模型
明代还有一种专供使臣出使外国乘坐的官船,称为“封舟”。封舟长15~20丈(明代时,1丈约合3.1米),宽3~6丈。封舟有23~28个密闭的舱室,舱外有4尺高的遮浪板。封舟船体钉捻后用数十根铁条从底龙骨沿舷板箍到两沿。封舟上有桅3~5根、橹36支、铁力木舵1具、备用舵2~3具、锚4具。
明代已经开始使用船坞造船修船,比欧洲早约500年。随着造船工艺的不断改进,明代船舶最终形成的船型对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我国渔业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直到近现代,我国的很多渔船仍是木质的且靠风帆提供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