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量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数量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是,把科学抽象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可以抛开其他的研究方法,例如数量分析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而唯物主义从来是坚持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来阐明经济事物的量的发展变化和它达到一定的度量关系的关节线时向新质的转化。

数量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社会存在。人们要发现和科学地阐明这种社会存在的质的规定性及其运动的规律,不能依靠自然科学中所采用的实验室的方法,而只能借助科学抽象法。例如,劳动产品的商品性,商品的“价值对象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价值实体中包含的剩余价值等,都不能由劳动生产物的自然性质得到说明。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体现为阶级关系,这种阶级关系的内在和深刻的本质,例如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的科学认识,是不能凭借人的肉眼的观察和感官所能得到的,而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使用的科学抽象法来进行质的分析。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反映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范畴,如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资金,等等,其内涵的阐明也同样要运用抽象法,首先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才能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才能完成这门理论经济学科必须完成的作为制定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但是,把科学抽象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可以抛开其他的研究方法,例如数量分析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而唯物主义从来是坚持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的。它从来就宣称世界上没有脱离量的质,也没有离开质的量,主张分析事物的质要结合量。人们越是把握了经济事物的数量这一侧面的规定性,人们就越是能揭示出该事物的质的特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来阐明经济事物的量的发展变化和它达到一定的度量关系的关节线时向新质的转化。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学论著,固然高度重视对社会经济的定性分析,但他们从来也是结合了定量分析的。

资本论》就是对社会经济进行深刻的卓越的定性分析的经济学的典型。在这部伟大著作中,马克思基于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的科学抽象法,发展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但《资本论》中自始至终是把定量的分析与定性的理论阐述结合起来的。

众所周知,《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阐述,体现了运用“抽象力”来对经济事物进行定性分析的光辉成就。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中,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时,首先舍弃了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的自然物质特征,而分析依附于隐藏于商品体背后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所固有的“幽灵一样”的“价值对象性”,乃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抽象人类劳动的结晶,它是商品生产者的个人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同于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后者仅仅将价值归结为个人的劳动,归结为一定劳动量,由于抽象力的应用不够,还不能区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马克思则发挥了卓越的逻辑思维的“抽象力”,对形成价值的生产者的劳动进行了质的分析,阐明了形成价值的劳动,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它是一种劳动的社会规定性,是一种商品生产关系,即个别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由此阐明了价值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对价值对象性的分析,也是包含着对人类劳动的量的规定性的分析的。《资本论》第1卷第1章在剖析“价值实体”的同时,结合着分析“价值量”,阐明了形成价值的劳动不是任何一种人类劳动,而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即在平均生产条件下和具有平均熟练程度的生产者在单位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这也就意味着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不仅仅是抽象的一般的人类劳动,而且还必须是平均必要的劳动,即具有社会规定的质与社会规定的量的劳动。可见,《资本论》对价值范畴的分析,在运用定性分析中结合了定量分析。

在《资本论》的有关资本与剩余价值的理论分析中,也紧密地结合了数量分析。马克思首先阐明了资本乃是用以获取利润货币,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实质是对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占有。在对资本的社会本性的分析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必须是足以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的货币价值。马克思这样分析了成为资本的货币价值的数量规定,他说:“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相反地,这种转化的前提是单个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2]马克思举例说,假定在某个生产部门,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工作8个小时,此外他为生产资本家的剩余价值而工作4个小时,这样,一个雇主占有的剩余价值要足以使他像一个工人一样地生活,他就需要有足以雇用2个工人的货币资本额。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单纯地维持生活,而是增殖财富,所以那位有2个工人的人始终还不是资本家。如果他的生活要比普通的工人好1倍,并把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半再转化为资本,他就必须把预付资本额增加到上述价值额的4倍,即必须具有雇用8个工人的能力。

《资本论》第1卷围绕着资本加强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即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数量分析。马克思设计出关于商品价值构成的经典的形式,即商品价值=c+v+m,在此基础上提出剩余价值的数学公式,并论证了表现剥削程度的不是

马克思设计了关于剩余价值量的决定的数学模式:

他论述了表现剩余价值的三个公式:

紧接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5章中,详细分析了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论述了假定劳动力价格为变量,劳动强度为变量,工作日为变量,劳动生产力为变量等不同复杂状况下的剩余价值量(绝对量,相对量)变化的规律和不同的计量模式。

在有关剩余价值率的数量分析中,马克思并不满足于抽象的数学模式的设计,还以纺纱厂的具体材料进行演算,求出剩余价值率的确切数字。

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还对资本积累过程的数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制定了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公式。第1卷第23章分析了资本积累、有机构成变化和相对人口过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里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变动机制的数量关系的卓越分析。(www.xing528.com)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详细地分析了关于资本流通和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这一卷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流通过程)的运行机制的卓越分析,特别是在有关部分进一步建立和发展了他特有的数量分析方法,制定了表现资本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1)G-W…P…W′-G′

(2)P…CK…P

(3)CK…P(W′)

马克思结合预付资本价值构成中的分割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即c、v、m,来分析资本循环的机制和条件,制定了独特的关于资本循环的数学公式,把魁奈的《经济表》中的数学分析方法大大推向前进并使之进一步精确化。

马克思还对资本周转作了细致的数量分析,例如结合固定资本的组成、磨损和补偿方式来分析它对资本周转的影响。特别是在有关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的研究中,马克思更是结合影响周转时间的种种因素,使用数学方法详尽分析了周转时间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在这一部分有关计量年剩余价值率,即年m′的若干数学模式[3],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是计量资本周转速度的有效方法。

《资本论》第2卷确立的社会资本再生产运行机制的马克思数学模式,是关于再生产运动的魁奈图表——《经济表》——的天才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完整地出现在《资本论》第2卷中的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公式,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天才的数量分析的典范而载入经济思想发展的史册。在那里,马克思首先制定出有关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公式。这一数学模式精要而准确地表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间的交换及各部类内部交换的量的关系的规律,它包括固定资本的物质补偿与价值补偿的规律,以及再生产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马克思还制定了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数学公式,精确地表现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两大部类之间和各部类内部实现价值补偿与物质补偿的条件和量的规定。为了论证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公式,他举出具体例证,并作了3年到5年的数学推演[4]。马克思所制定的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数学公式[它包括Ⅰ(v+m)=Ⅱc,以及由此演化出的一系列图式],都表现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数量关系的规律。这种以较为精确的形式,表现经济运行机制的数量关系的规律,乃是《资本论》中经济规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量分析方法也被使用于《资本论》第3卷的理论分析之中。例如,马克思在阐述有关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时,既着眼于揭示这一过程所体现的资本家集团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关系,同时在论述平均利润的形成时,设计了反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和生产价格形成的机制的图表,分析了资本家集团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的数量界限,运用影响利润率诸因素的数量关系的分析,阐述了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这些理论阐述充分体现了把对生产关系的质的分析和量的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地租的分析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地租的质的规定性——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性质,它的产生过程和内在机制、它的表现形式——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等等。《资本论》第3卷的地租理论的特色在于:它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资本主义地租的数量的规定性,它基于不同土地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去论证由此决定的级差地租形态和绝对地租的数量差别。

总之,《资本论》是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质与量的对立统一观来分析生产关系。《资本论》中详尽地分析了如下的范畴:价值,价值量;剥削,剥削率;积累,积累率;地租,地租率;利润,利润率,等等。这些范畴用于表现生产关系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正是依靠上述范畴作为分析工具的。《资本论》不仅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实现过程、剩余价值分配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各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质的规定性,而且细致地分析了生产关系的数量方面,揭示了许多有关经济关系、经济过程的数量关系的规律,由此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范例。马克思在论述剩余价值率这个范畴时指出,“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5],并曾举例算出资本家每天支付给工人以劳动力总价值的 [6]。可见,马克思是采用了:(1)通过定量的分析来确切地阐明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2)通过量的变化的分析来阐明生产关系的发展与演变,揭示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把定量分析服从于定性分析,这就是马克思的数量分析的特色,它与西方经济学中用经济表层现象、活动的数量分析来取代经济的社会本质的分析有原则的区别。因此,以生产关系为对象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并不是只能阐述生产关系的性质、特征,而且还要探索和分析它们的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马克思绝不是只运用理论分析的逻辑,而是也重视使用数学思维和数理逻辑。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所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领域中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