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们提出的经济活动与过程的质态,这是一个经济学中较少为人们所提到和加以研究的范畴,对这范畴的含义有必要再加以论述。
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旨在揭示经济活动或经济过程的发展与演变的状况与方式,任何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都有其复杂的内、外在条件,因而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有赖这些条件和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这一特定的经济活动与经济过程,而这些内在、外在条件,各项要素的性质、度及其结合方式,决定这一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的状况、特点或质态。例如,决定经济增长的内在经济因素:国民收入大小与积累率,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自然条件(特别是农业、采矿业)的状况,科学技术的状况及其合并于生产中的情况等。上述诸要素的一定组合方式,构成某一经济增长的质态或类型。根据人们在分析中的不同的着眼点和不同的方法,可以概括为高速增长、一般增长和低速增长,或者是持续增长、间歇增长,或者是马鞍式的增长即U型增长,或者是驼峰式增长N,或者是膨胀性增长,或者是停滞性增长,等等。就消费的运行来说,人们也可以将它区分为高消费型、长期低消费型与持续的适度消费增长型等方式。
经济活动的形态或质态的概念,由于它是在诸要素的某种结合方式中实现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经济过程的理论表现,因而这一范畴乃是一个重要认识工具,它对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各种可能的运行方式,对之进行比较,权衡各种运行方式的利弊,以及为选择最佳的——最符合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经济运行方式而进行政策决策,都是不可缺少的。(www.xing528.com)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曾把那种超高速生产运行方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常规,而不懂得超出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的超高速发展,必然会继之以经济发展的停滞与低速发展。因为这里存在着由超高速增长到低速发展的经济的大起大落间断性的增长规律。我国在1958~1978年的20年中,这种高波幅的间断性的经济增长质态曾经两度出现。这种情况既是与“左”的思想路线有关,也是与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质态的研究不足有关,例如在很长时期,政治经济学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问题,也没有从理论上和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搞清楚下述问题:什么是合理的高速度增长和什么是超高速的增长?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增长?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高波幅、间歇性的增长?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良性循环与非良性循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因而,人们总想把计划订得饱满些,想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更快些,但是实际上却适得其反,他们因为在行动上违反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而遭受到惩罚。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为了实现在20世纪末把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总目标,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我国今后十多年、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质态和方式。例如,基于我国的具体条件,我国经济增长将采取什么样的形态:是均衡增长,还是先低后高,或者是其他具体形式?基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人们特别要注意探索避免那种在我国曾经两度发生的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即先盲目地追求高速度,然后因超过国力而不得不再来减缩。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加强对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