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探讨与实践

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探讨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推得好,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与学生职业发展诉求结合紧密。反观其他教育,推进信息化都应如此。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企业投资建平台、院校按需买服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制定出台相关行业准入标准和产业扶持政策,催生一批由企业投资建设、适应教育特点与应用需求的教育信息化产品。

范绪锋

2010年起,湖南省强化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建成以“职教新干线”为引领的网络交互式学习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以网络空间教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新模式。目前,建设机构平台230个、教学类平台196个、师生个人空间68万多个,在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其做法和经验值得重视。

一是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教学改革,激发了教与学的积极性。湖南省职业院校以典型产品、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贴近生产生活一线的模块式课程,使课堂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探究学习,教与学都被全程记录,可以整合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互动交流。这就推动教学由单一型、平面式向立体型、全景式转变。据统计,师生通过空间发表文章2180万篇,上传视频约130万个,视频浏览数达1980万次,文章浏览量达3.24亿人次,跟帖作业、博客评论、专题研讨、群组讨论、留言短信等成为新的沟通方式。一些教师因为个人学习空间比别人差,从被动地用到主动地学,甚至向学生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解决了实习实训条件有限的难题。湖南职业院校在合作企业选聘工程师、技师和操作能手为现场教员,将其工作环境通过3G技术以视频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并在工作现场向学生讲解操作流程和方法。这一以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的“双人双师”实景教学模式,实现了企业现场教员与课堂师生的互动,使学生真切感受企业现场环境,克服了“课堂上讲技能,黑板上开机器”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湖南教育厅负责人介绍说,有不少高职毕业生利用个人网络空间,全面展示了自己上学期间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经历,被用人单位当场录用。

三是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湖南从一开始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就着力推动与职业教育管理相捆绑。比如,学校水平评估、重点项目评审、质量监管机制改革、专业教师培训等,都设立专门的空间进行全程管理,使职业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服务更加精细化、便捷化、人性化。各学校充分发挥个人空间参与面广、透明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以个人空间为窗口进行党务、校务公开和重大事项公示、公告,促进了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公开透明管理。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个人空间,分类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师生联系网络,二年多的时间收到留言4200多条、信件1000余封,实现了师生全覆盖、征集意见全方位、指导工作全天候。

总的来看,湖南在职业教育领域建设网络学习空间的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引领发展潮流的道路,有很多重要的启示:

第一,进一步提升对教育信息化战略意义的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实名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体现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湖南等地的实践已逐步显现出良好前景和巨大效应。但网络空间教学并不仅仅是用网络代替手提电脑、移动存储设备,也不仅仅是网络资源的下载与累积,而是利用无界的网络空间和海量的信息资源,根据教学目的进行重构和整合,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教学任务。这是网络学习空间与一般社交类网络媒体如QQ空间、个人博客等的最大不同。应进一步提高各地各校的思想认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上迈出更大步伐。(www.xing528.com)

第二,找准与各类教育的契合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推得好,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与学生职业发展诉求结合紧密。这场被广大师生称为“空间革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特点和切身需要出发,唤起他们追求成长进步、追求职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反观其他教育,推进信息化都应如此。基础教育可以考虑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则应与学生的专业发展、通识教育相结合。同时,处理好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始终把重心放在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避免被工具异化,见物不见人。

第三,倡导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并发能力。湖南省鼓励职业院校师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参与课程开发,突破教材束缚,集成全球教学资源,特别是引进企业一线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还为全省7000多名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开通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各种优质资源迅速聚集。多年来,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较多注重“钦点名师”等方式,而所建资源却乏人问津,备而不用。应进一步发动师生人人动手,在教育学习中持续建设、稳定使用,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名校名师资源基础上再创造,使“优质”变成动态、“标准”不断提高,这样优质资源才会有源头活水。

第四,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推进,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目前,我国大部分校园网功能仍比较简单,访问效率低,并发能力差,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这主要在于教育信息化各种技术路线和实施标准并存,各地各校各自为政、各类企业跑马圈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下一步,应加强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教育信息化有关标准和规范,制定符合国情的教育云技术路线,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要强化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聚集功能,促进系统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共享数据、程序和基础设施资源,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第五,善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良好格局。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企业投资建平台、院校按需买服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经测算,“职教新干线”院校以支付租赁费的方式取得平台使用权,硬件投入能够节省80%以上,达到了方便用、用得起的效果。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积极探索需求驱动下的新型商业模式,突破以往“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管理难,服务能力弱”的瓶颈。可将教育信息化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推动从买“硬件”为主向买“服务”为主转变。根据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制定出台相关行业准入标准和产业扶持政策,催生一批由企业投资建设、适应教育特点与应用需求的教育信息化产品。

2013年7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