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消费过程”同“供给过程”恰好相反。“社会供给”是一个输入“劳务”输出“商品”的系统,而“社会消费”是一个输入“商品”输出“劳务”的系统。在“社会供给”系统中,有公式:“总商品量”=“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ד总劳务量”。那么,我们同理可以得出一个有关“社会消费”的公式:“总劳务量”=“社会平均劳效比例”ד总商品量”。
在一个经济运行平稳的经济体中,“社会总消费公式”中的“社会平均劳效比例”大约是“社会总供给公式”中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倒数。
但是“社会消费”同“社会供给”又有巨大的差别。“社会消费”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也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总目的”。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某社会可以只消费而不劳动,即只输入“商品”不输出“劳务”。也就是说,是否输出“劳务”并不影响“社会消费”的过程。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干不干活都需要吃饭。
“社会消费”是一个刚性的经济过程。不受是否输出“劳务”的影响。所以“社会供给”作为一个吸收“社会消费”所输出“劳务”的经济过程,并不能直接影响或制约“社会消费”。
(二)
那么既然在“社会总消费公式”(“总劳务量”=“社会平均劳效比例”ד总商品量”)的“输出端”无法影响“社会消费”过程。那么就只剩下“输出端”能够影响“社会消费”过程了。“输入端”所输入的“商品”,那么能够影响“社会总消费公式”中的“总商品量”的因素才会影响“社会消费”过程。
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够影响向“社会消费”输入“商品”的因素。我们找到两个因素,它们分别是“消费品供应”和“货币供应”。“消费品供应”负责向“社会消费”输入“商品”(消费品),“货币供应”负责向“社会消费”提供输入商品的“支付手段”保障。我们将两者的交集,称之为“有效消费”。
我们根据“有效需求构成原理图”“有效供给构成原理图”“有效流通构成原理图”“有效分配构成原理图”,制作了下面“有效消费构成原理图”。见图15-49:
图15-49 有效消费构成原理图
图中,A是“消费品供应”,B是“货币供应”。C是A和B的交集,我们将C称之为“有效消费”。(A-C)是有“客观需求”却暂时没有“支付能力”的“消费品供应”。(B-C)是暂时没有动用的“货币供应”。而C所占据的B部分,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而C所占据的A部分,就是所谓的“有效商品流通”。所以“有效消费”实际上是“有效需求”和“有效商品流通”在“社会消费”处的合体。
“货币供应”和“消费品供应”在“社会消费”处交汇,从而产生“有效消费”。“货币供应”所形成的“有效需求”可以快速到位,并用于购买“消费品”,但是“消费品供应”所形成的“有效商品流通”却需要“物流时间”,并不能随着货币的流出而立即流入。(www.xing528.com)
“有效消费”是“商品”(消费品)和“货币”完成应对关系的一对双向流通的“币货流”。在“有效需求”内部,消费品有相对应的货币,货币有相对应的消费品。“输入的消费品”对应着“输出的货币”,却又流向相反。这同样是一种神奇的对应关系,我们称该关系同样是“阴阳关系”。
在“有效消费”中,“货币供应”无形、无影,可以瞬间发生巨大空间位移。通过银行转账,可以瞬间由地球的这一端位移到另一端。而“消费品供应”却必须经过或长或短的物流过程,才能够到达消费的最终目的地。两者同样一个轻盈灵动,一个缓慢笨重。
(三)
同“客观需求”倾向于扩大“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倾向于扩大“有效供给”“商品流通”倾向于扩大“有效流通”“货币流通”倾向于扩大“社会分配”一样,“货币供应”也倾向于扩大“有效消费”。所有人收入增加后,都倾向于提高生活水平。但是这种扩大“有效消费”,是一种收敛过程的扩大,并不像“客观需求”扩大“有效需求”一样毫无保留地扩大。例如,大家收入增高后,只会审慎地提高生活水平,而不会将所有增加的收入毫无保留地用来提高生活水平。这种审慎地扩大“有效消费”,就是一种收敛状态下的扩大。
同理,同“支付能力”倾向于缩小“有效需求”、“供给能力”倾向于缩小“有效供给”、“货币流通”倾向于缩小“有效流通”、“有效供给”倾向于缩小“有效分配”一样,“消费品供应”也倾向于缩小“有效消费”。但是这种对“有效消费”的缩小,是一种扩大状态下的缩小。不像“支付能力”对“有效需求”毫无保留地缩小消费欲望一样。因为毕竟人们增加收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人们虽然会尽量不浪费“消费品”,但是也会尽量在不浪费的前提下充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或“有效消费”。这种谨慎缩小“消费品”供应的状态,就是在谨慎膨胀情况下的缩小。
“收敛状态下的扩大”和“膨胀状态下的缩小”相对不容易理解,这同中国阴阳理论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理论相契合的。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那么那些能够提供“货币供应”,就会对“有效消费”产生“收敛状态下的扩大”影响。那些能够提供“消费品供应”的经济过程,就会对“有效消费”产生“膨胀状态下的缩小”的影响了。“社会分配”能够为“有效消费”提供“货币供应”,则“社会分配”能够对“有效消费”产生“收敛状态下的扩大”的影响。“社会流通”能够为“有效消费”提供“消费品供应”,则“社会流通”就会对“有效消费”产生“膨胀状态下的缩小”的影响了。
某消费者突然中了10亿元的彩票,他获得了巨额的“社会分配”所提供的“货币供应”。则其显然会立即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例如会先辞职,然后买一辆梦寐以求的轿车,带领全家到心仪的旅游胜地去旅游,换着法子吃以前想吃而不敢吃的大餐。这就是“社会分配”对“有效消费”的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人都是理性的,从自己利益最大化角度来考虑,他为了避免坐吃山空会审慎地克制自己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他会将其中的部分钱用来投资,以期获得持久的收入。所以这种“货币供应”对“有效消费”的扩大,是审慎收敛状态下的扩大,并不是毫无保留地扩大。人们的货币收入一旦达到一定数量,就不会再扩大“有效消费”了。但是无论如何“货币供应”不会主动削减“有效消费”,没有人会在获得更多收入后,反而变得更加节约了。所以“社会分配”只会对“有效消费”产生促进作用,而不会产生“制衡作用”。
但是“消费品”供应就不同了。任何人对自己购买的“消费品”都不会像白捡的一样肆意挥霍。人们对于属于自己的“消费品”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珍惜,并且会尽量延长使用寿命。即使富豪也会珍爱自己的豪宅、豪车、奢侈品,而不会挥霍性地消费它们。所以“消费品供应”会本能地缩小“有效消费”。
同时,即使某富豪在足够“货币供应”的保障下,想挥霍无度地消费。但是“消费品供应”却不会像“货币供应”一样,随心支配。“消费品供应”有自己的物流链条,有自己的供应节奏。不会因为无度的“货币供应”而毫无原则地配合。在珠穆朗玛峰上,即使你有1万亿元,也不会买到任何无法运输到上面的消费品。当年梁武帝守着金屋银屋活活饿死,也是这个道理。
一旦“消费品供应”中断,则“有效消费”就会立即在很短的时间内停止。而即使“货币供应”中断,例如失业、投资失败,则人们的“有效消费”虽然会缩小,但是会依然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存在。所以我们说“消费品供应”会对“有效消费”产生“制衡作用”,而“货币供应”会对“有效消费”产生“促进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流通”会对“有效消费”产生“制衡作用”,而“社会分配”会对“有效消费”产生“促进作用”。
而所谓的“有效消费”就是“社会消费”。这样我们得出了“经济运行”中的第五组关系链条:“社会分配”促进“社会消费”,“社会流通”制衡“社会消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