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探析有效流通的构成原理

深入探析有效流通的构成原理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将那些真正能够帮助完成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流通”称之为“有效流通”。只有“商品流通”扩大了,则“有效流通”才会扩大。没有“货币流通”则“有效流通”就会立即停滞或崩盘。只有“限购”一招迅速见效,只要“货币流通”一停,房价立即会应声而跌。所以我们认为虽然“货币流通”并不是促使“有效流通”出现的充分因素,却是“有效流通”产生的必要因素。

深入探析有效流通的构成原理

(一)

提出了“有效需求”“有效供给”概念后,我们继续沿着该思路进行研究,于是我们又据此提出了“有效流通”概念。希望我们能够找到类似“客观需求”和“支付能力”合成“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和“供给能力”合成“有效供给”的两个因素,并提出“有效流通”概念。

我们知道“社会流通”可以分成“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两种。所谓的“商品流通”是指“有形商品”或“无形劳务”在市场(或“社会库房”)中的流通。而所谓的“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交易者之间”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流通。我们前面所述的“社会库房”就是由“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所共同组成的“经济流通机构”。“社会流通”如图15-45所示:

从图中可知“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共同构成了“社会库房”。“货币流通”时,货币由“社会消费者集团”流向“社会供给者集团”。而“商品流通”时,商品由“社会供给者集团”流向“社会消费者集团”。

图15-45 社会库房内部交换系统

(二)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完成从“社会供给者集团”流向“社会消费者集团”的使命或任务。其中会有一部分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损毁、变质、过时,这些商品并没有完成流通使命。

同理,并不是“所有的货币”都可以完成由“社会消费者集团”流向“社会供给者集团”的使命或任务。其中会有一部分货币在流通中只在投资者、投机者、买空卖空者之间“空转”,并没有完成流通使命。同时,除了这些无法完成流通使命的“商品”和“货币”。在“社会流通”中也还有很多处在等待完成“商品”和“货币”结合的“库存商品”和“待购货币”。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流通中的“商品”和“货币”都是真正的“正在流通”。那些并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并不能算作真正的“社会流通”。我们将那些真正能够帮助完成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流通”称之为“有效流通”。

于是,我们根据前面“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构成原理图,制作了下面“有效流通构成原理图”。如图15-46:图中,A是“商品流通”,B是“货币流通”。C是A和B的交集,我们将C称之为“有效流通”。(A-C)是暂时没有参与流通或退出流通的“商品流通”。(B-C)是暂时没有派上用场的“货币流通”。

图15-46 有效供给构成原理图

“有效流通”是“商品”和“货币”完成应对关系的一对双向流通的“币货流”。在“有效流通”内部,商品有相对应的货币,货币有相对应的商品。“流通中的商品”对应着“流通中的货币”,却又流向相反。这是一种神奇的对应关系,我们称该关系同样是“阴阳关系”。

在“有效流通”中,“货币流通”无形、无影,可以瞬间发生巨大空间位移。通过银行转账,可以瞬间由地球的这一端位移到另一端。而“商品流通”却必须经过或长或短的物流过程,才能够实现供给者到消费者的位移。两者一个轻盈灵动,一个缓慢笨重。(www.xing528.com)

(三)

同“客观需求”倾向于扩大“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倾向于扩大“有效供给”一样,“商品流通”也倾向于扩大“有效流通”。所有进入市场或“社会库房”的商品,都倾向于能够同相应的“流通中的货币”相结合。只有能够同“流通中的货币”相结合,才能够完成其作为商品的使命——释放效用时间。

而同“支付能力”倾向于缩小“有效需求”“供给能力”倾向于缩小“有效供给”一样,“货币流通”也倾向于缩小“有效流通”。“货币流通”在“社会流通”中,并不急于同“商品流通”相结合。就如人们有挑选余地的时候,并不急于购物而倾向于挑选商品一样。所有的“货币流通”都天然倾向于“空转”,在“空转”中挑选最好的“商品”。

同时“商品”存在“有效期”,而“货币”可以穿越时空而不朽。所以一般情况下总是商品拥有者急于出手,而不是货币持有者急于认购。即使偶尔的供不应求也会被迅速扩张的产能所平复。而持有货币者忍住没有出手时,却可以在下一个经济周期再进行认购。所以,一般情况下总是“商品流通”屈服于“货币流通”。所以在两者之间总是“货币流通”占据主动性而“商品流通”处于被动地位。

如果某商人囤积了商品,却最终没有找到对应的购买者,则其商品最终要化为乌有。为了避免损失,则其必然需要在变质之前降价销售。并且,即使囤积居奇的商人哄抬物价,将商品的价格炒上天。但是其最终目的也是获得“货币”,而不是囤积商品。所以,无论如何,“商品拥有者”都是为了获得货币。“货币”是商人眼中的“唐僧肉”,所有商人都想通过其“所拥有的商品”而吃上“唐僧肉”。

但是货币拥有者,比如资本家就可以为了货币的增值而持有货币。其持有货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效用时间”。资本家可以选择购买商品或不购买商品,消费者可以选择今天购买商品或明天购买商品。

只有那些能够获得货币青睐的商品流通,才可以变成“有效流通”。所以我们称“货币流通”制衡“有效流通”。

(四)

但是没有“商品流通”的“有效流通”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对应的商品,则拥有货币就失去了意义。无限膨胀的“金圆券”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民国”那些失去“商品流通”基础的金圆券高速运转,人们领到金圆券就会立即花出去。在这个过个马路物价都跳三跳的时代,是没有多少真正“有效流通”的,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只有“商品流通”出现了,“有效流通”才会出现。只有“商品流通”扩大了,则“有效流通”才会扩大。所以我们称“商品流通”导致了“有效流通”的出现。

同理,没有“货币流通”的“有效流通”也是不存在的。在经济紧缩的时代,商品过剩货币为王。一如美国大萧条时代,人们藏匿货币导致“货币流通”气若游丝,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生产大崩盘一样。没有“货币流通”则“有效流通”就会立即停滞或崩盘。再如房地产市场几部门联合下文,或增加税费、或提高首付,等等措施都是火上浇油。只有“限购”一招迅速见效,只要“货币流通”一停,房价立即会应声而跌。

所以我们认为虽然“货币流通”并不是促使“有效流通”出现的充分因素,却是“有效流通”产生的必要因素。有“商品流通”才可能有“有效流通”,但是没有“货币流通”就绝对不会有“有效流通”。“货币流通”可以决定“有效流通”的大小甚至存亡。所以我们称“货币流通”制衡了“有效流通”。

“社会供给”提供了“商品流通”所必需的商品,“社会需求”提供了“货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所以我们称“社会供给”促进了“有效流通”,而“社会需求”制衡了“有效流通”。而所谓的“有效流通”,才是真正的“社会流通”。

这样我们得出了“经济运行”中的第三组关系链条:“社会需求”促进“社会供给”,“社会消费”制衡“社会供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