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需求构成原理:从有效需求说起

有效需求构成原理:从有效需求说起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效需求”是有限的,“客观需求”是有限的,而“主观欲望”是无限的。所以“有效需求”的有限性不是来自于“主观欲望”,且多数情况下也不是来自于“客观需求”,而是来自于“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同理,没有“支付能力”,再多的“客观需求”也无法产生“有效需求”。“客观需求”和“支付能力”是构成“有效需求”所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而“客观需求”只有转变成“有效需求”后,才有可能获得满足。

有效需求构成原理:从有效需求说起

(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国王朝末期经常上演这种惨绝人寰的极端对比。人人都有想成为“朱门”中人,而不愿意成为那路边的“冻死骨”。于是获得“富裕而良好的生活条件”,自然成了所有人的追求。甚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人们还会非常乐意“吃一个、扔两个”地挥霍。按照这种挥霍性消费的做法,则再强大的生产力都无法满足。

无穷大的欲望难敌客观现实,人们多数并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奢侈地生活。而只能量入为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安排消费活动。于是人们就会遏制自己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专注于满足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所以,人们的“消费欲望”是分为两层的。一层是“主观欲望”,一层是“客观需求”。

但是“主观欲望”和“客观需求”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代,每天放开肚皮大吃大喝就是一种奢望。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现代人来说,敞开肚皮吃饱则是完全正常的生活常态了。

“主观欲望”和“客观需求”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从本质来说,两者并没有区别,都是人类的消费欲望。所以,这些所谓的“客观需求”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有些在古代是“主观欲望”,到了现代则变成了“客观需求”。甚至在古代可能是痴心妄想的事情,到了现代也变成“客观需求”了。

有句俗话说“天热热大家,天冷冷自己”,意思是天热了无论贫富都要受热,而天冷了就会冻着自己这个穷人了。在古代的炎炎夏日,如果有人说制造一个“制冷机器”,那一定被认为是热晕后的胡思乱想。但是现在“空调”却变成了必需品。

一旦社会能够提供满足“主观欲望”的产品,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该产品就会逐渐变成“必需品”。所以,“主观欲望”和“客观需求”的区别,其本质在于社会上是否具有满足的能力。能够满足,则“主观欲望”就会逐渐变成“客观需求”,不能满足,则就会一直停留在“主观欲望”阶段。

但是真正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却是“客观需求”而不会是“主观欲望”。所以我们在研究经济运行时将“客观需求”作为研究对象,而摒弃“主观欲望”。只有当社会上出现了满足某“主观欲望”的产品而被纳入“客观需求”时,才被我们纳入经济运行的研究对象中。

人们在生活中因“维生物资通道”产生漏洞,或因处于特定环境对某些“消费品”产生了消费的欲望,这就是“客观需求”。“客观需求”是对既有社会环境下现存“消费品”的消费欲望。它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既有“维生物资通道”所产生的漏洞,一个是特定环境下而产生的新的消费欲望。但是因为人们多数情况下会重复既往的消费水平,所以在短时间内“客观需求”约等于“维生物资通道”所产生的漏洞。

(二)

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就一目了然了。有货币保障能力的“客观需求”就是“有效需求”。这个“有效需求”是由“客观需求”同“支付能力”的交集所构成。如图15-43所示:

图15-43 有效需求构成原理图

图中,A是“客观需求”,B是“支付能力”。C是A和B的交集,我们将C称之为“有效需求”。(A-C)是暂时不能满足的“客观需求”。(B-C)是暂时不能动用的“支付能力”。

因为“支付能力”有限,所以人们必须合理安排自己的“客观需求”。只有那些最紧迫的“客观需求”才会被优先满足,反之就会被暂时抑制或放弃。同理因为“支付能力”有限,则人们从长远打算不可能即时将所拥有的“支付能力”全部释放。所以人们只会将一部分“支付能力”同一部分“客观需求”进行结合。在“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被刻意挑选的有待满足的“客观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是有限的,“客观需求”是有限的,而“主观欲望”是无限的。社会上,在任何时候都不缺“主观欲望”。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所以“有效需求”的有限性不是来自于“主观欲望”,且多数情况下也不是来自于“客观需求”,而是来自于“支付能力”的有限性。

人类的“消费欲望”倾向于无穷大。骑自行车比走路轻便,但是有了摩托车后人们就不愿意再骑自行车了,有了汽车后也不愿意再骑摩托车了。所以人类的欲望在我们所能目测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完全满足的。

于是我们说,“消费欲望”并不稀缺,而稀缺的是“支付能力”。如果在“支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则“有效需求”会极大地膨大。

(三)

从“有效需求构成原理图”中可知“有效需求”是由“客观需求”和“支付能力”两者共同构成。离开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则“有效需求”就不会出现。没有“客观需求”,则再多的钱都不会产生“有效需求”。富豪们该买的豪车、豪宅、各种奢侈品都应有尽有,富豪们的钱多到其个人所有的“客观需求”全部满足的地步,导致无法再产生任何“客观需求”。(www.xing528.com)

在这种情况下,富豪们再多的钱也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同理,没有“支付能力”,再多的“客观需求”也无法产生“有效需求”。穷人们的“客观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或者达不到富人的满足程度,其“客观需求”的数量是庞大的。但是这些庞大的“客观需求”却因为没有“支付能力”而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

“客观需求”和“支付能力”是构成“有效需求”所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两者的特性,就会发现两者的特性是完全相反的。“客观需求”倾向于促使“有效需求”无限扩大,而“支付能力”倾向于促使“有效需求”无限缩小。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水平的生活使人感觉舒适、享受,而低水平的生活使人痛苦、难受,所以人们都希望获得高水平的生活而不愿意忍受低水平的生活。于是人们一旦产生了“客观需求”,则就会倾向于满足这种“客观需求”。而“客观需求”只有转变成“有效需求”后,才有可能获得满足。所以这导致“客观需求”倾向于扩大“有效需求”。

而“支付能力”是由人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货币”构成,这些钱一旦花出去就不再属于自己了。人们为了保证自己能够随时拥有“支付能力”,所以都希望尽可能少地将现有“货币”支付出去。人们希望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如果能够免费,则更好。所以消费者尽可能地将即将付出的“支付能力”趋向于无穷小,这造成了“有效需求”也趋向于尽可能地小。

如果我们将“有效需求”看成一个用“绳子”扯着的气球,则“客观需求”就是为气球提供升力的“氢气”,而“支付能力”就是那扯着气球的“绳子”。“客观需求”所提供的升力和“支付能力”所提供的平衡力,共同制造了“有效需求”。

如果我们将“有效需求”看成一锅沸腾的开水,则“釜底的薪火所提供的能量”就是“客观需求”。而“锅外低温的外界环境”就是“支付能力”。那“釜底薪火所提供的能量”和“锅外低温的外界环境”共同制造了那锅沸腾的开水。

如果我们将“有效需求”看作一辆奔驰的轿车,则“发动机所提供动力”就是“客观需求”。而“车辆所受到的所有阻力”就是“支付能力”。那“发动机所提供的动力”和“车辆所受到的阻力”共同制造了那“轿车的奔驰”。

(四)

我们用现有概念体系,很难将“有效需求”内部的升力和降力(姑且将“促使下降之力”称之为“降力”)、动力和阻力阐述清楚。

当然用阴阳概念很容易阐述的:升力(或动力)是“阳性力量”、降力(或阻力)为“阴性力量”,“客观需求”是“有效需求”内部的“阳性力量”,而“支付能力”是“有效需求”内部的“阴性力量”。阳性的“客观需求”促使“有效需求”倾向于膨大,而阴性的“支付能力”促使“有效需求”倾向于缩小。阴阳力量并存于“有效需求”内部,两者共同作用才使得“有效需求”得以出现,但是各自又倾向于促使“有效需求”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又是一种标准的“阴阳关系”。

根据阴阳哲学,所有事物内部都包含有一对阴阳力量,而事物内部的阴阳力量共同构成了事物本身。“客观需求”和“支付能力”就是“有效需求”内部的阴阳力量。同时根据阴阳哲学,事物内部的阳性力量会促使事物膨大、运动与发展,而事物内部的阴性力量则会从相反的方向对事物整体运动形成制衡。事物内部的阳性力量,对事物整体运动所展现的促进、支持等作用,被我们称之为“促进作用”。事物内部的阴性力量,对事物整体运行状态所展现的这种抑制、平衡、制约、限制的作用,被我们称之为“制衡作用”。

如此则“支付能力”对“有效需求”所造成的影响,被我们从阴阳哲学角度称之为“制衡作用”。所以我们称“支付能力”制衡“有效需求”。

当然,“客观需求”对“有效需求”所造成的影响,被我们从阴阳哲学角度称之为“促进作用”。所以我们称“客观需求”促进“有效需求”。

(五)

我们通过前文知道“客观需求”来自于“社会消费”所产生的“消费欲望”,那么“支付能力”来自于何方呢?

我们从“简化经济周期总图”中很容易发现,“支付能力”只能来自于“社会分配”。“社会消费”和“社会供给”中没有货币的栖身之所,而“社会流通”反而接收“社会需求”所流出的货币,所以只有“社会分配”能够为“社会需求”提供货币或“支付能力”。

那么既然“支付能力”能够对“有效需求”产生“制衡作用”,而“有效需求”就是经济运行中的“社会需求”。那么很显然,“社会分配”能够对“社会需求”产生“制衡作用”。所以我们在“中国经济学”中,称“社会分配”制衡了“社会需求”。

从“有效需求”的解剖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有效需求”内部含有一对阴阳力量,分别是阳性的“客观需求”和阴性的“支付能力”。2.阳性的“客观需求”和阴性的“支付能力”两者的交集制造了“有效需求”。3.阳性的“客观需求”能够对“有效需求”产生“促进作用”。阴性的“支付能力”能够对“有效需求”产生“制衡作用”。4.提供“客观需求”的“社会消费”可以为“有效需求”提供“促进作用”。提供“支付能力”的“社会分配”可以为“有效需求”提供“制衡作用”。

于是,我们得出了“经济运行”中的第一组关系链条:“社会消费”促进“社会需求”,“社会分配”制衡“社会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