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的物质交换系统
1
“社会供给者集团”是由消费者中的“劳动者”组成。而“劳动者”在经济体中,属于“一个演员两个角色”的地位,同时扮演了“消费者”和“供给者”。这些“劳动者”共同构成了“社会供给者集团”。所以,从人员组成上说“社会供给者集团”是“社会消费者集团”的一部分。
“社会供给者集团”成员的消费需求,已经通过作为“社会消费者集团”得到了充分满足。而作为供给者,他们不会消费任何“最终消费品”。并且从经济功能来说,它们是生产“最终消费品”的经济部门,而不是消费“最终消费品”的经济部门。所以说“社会供给者集团”只输出“最终消费品”,而不输入“最终消费品”。
虽然“社会供给者集团”可以输出“最终消费品”,但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也不是神仙,并不能无中生有变出“最终消费品”。而其所输出的“最终消费品”一定是通过某种途径而加工制造出来的。所以“社会供给者集团”必须从外界输入资源,然后才能输出“最终消费品”。
于是我们也可以将“社会供给者集团”看成一个“输入、输出的经济系统”。虽然我们目前对“社会供给者集团”的运行机理并不清楚,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将其看成一个“黑箱”。我们将这个“黑箱”称之为“供给机能”。该“供给机能”帮助“社会消费者集团”实现了加工输入的“资源”,并输出“商品”(效用时间)的功能。
我们用图示将这个过程描绘出来,则有如图15-17“社会供给者集团物质交换系统”:
图15-17 社会供给者集团物质交换系统
2
我们知道“加工工具”“普通商品”等都是人们通过加工“自然资源”而得到的。“大自然提供的原料”+“劳动力”是它们的唯一配方(技术是另外一种“劳动力”)。同时,那些原料、半成品、产成品,其成本也都只能来自于“大自然”和“劳动力”。
因大自然是博爱而无私的,不会向任何人收费,所以“所有经济产品的真正成本”只有一个:劳动力(劳动时间)。人们购买原料的费用,并不是交给了大自然,而是给了其他人。原材料的加工成本只有“劳动力”(劳动时间)。
同时,我们知道“物理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可知输入“经济体”的物质必然也不会有任何真正的损失,最终也必然被原封不动地排出“经济体”外。就如人们通过口腔所吃的所有食物、能量,而最终原来吃下去的物质,必将全部通过粪便、尿液、热量等全部排出体外。毕竟“经济体”也无法改变“物质不灭定律”。
所以我们可以完全抛开“社会供给者集团”从外界所输入“资源”中的“物理物质(能量)”。毕竟从大自然所输入的资源,在“经济体”中最终只是“到此一游”。或者用俗语说:大自然所输入的资源是来“打酱油的”。
那么“社会供给者集团物质交换系统”所“输入的资源”,只需考虑从“社会消费者集团”中所输入的“劳动力”(劳动时间)了。
这样在“社会供给者集团物质交换系统”中应该有等式“输入的资源”=“输入的劳动时间”,于是有图15-18:
图15-18 社会供给者集团物质交换系统
3
我们通过前面章节可知:人们为了获得“最终消费品”,需要花费一部分“劳动时间”去制造各种工具,剩下的“劳动时间”才能制造各种“最终消费品”。所以“社会供给者集团”会将所输入“劳动时间”进行如下分配:1.一部分“劳动时间”用来生产“加工工具”及其半成品、原料、辅材等。我们将其称为“用于工具生产的劳动时间”。2.另一部分“劳动时间”用来生产“最终消费品”及其半成品、原料、辅材等,我们将其称为“用于商品生产的劳动时间”。
所以我们据此将“社会供给者集团物质交换系统”划分成四个部分:1.“最新购入的劳动时间”,2.“用于工具生产的劳动时间”,3.“用于商品生产的劳动时间”,4.“用于出售的效用时间(商品)”。
我们将“社会供给者集团物质交换系统”通过图15-19描述如下:(www.xing528.com)
1.“最新购入的劳动时间”是当期从“社会消费者集团”所购入的“劳动力”(劳动时间)。该“最新购入的劳动时间”既可以用于当期的工具生产,也可以用于当期的商品生产。
2.“用于工具生产的劳动时间”是“当期”及“往期”共同耗费在“加工工具”上面的“劳动时间”。这些“用于工具生产的劳动时间”,永远都不会被直接耗费在“最终消费品”上,其最终的归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图15-19 社会供给者集团物质交换系统
3.“用于商品生产的劳动时间”是“当期”及“往期”共同耗费在“最终消费品”上面的“劳动时间”。这些“用于工具生产的劳动时间”,只是暂时附着在“最终消费品”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上的“劳动时间”。它们最终要随着“效用时间”的释放而完成自身的使命。
4.“用于出售的效用时间”是用来向“社会消费者集团”出售的商品,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种富含“效用时间”的“能量块”。其成本等于所有输入的“劳动时间”。
(二)“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的货币交换系统
比照“社会消费者集团”内部的“货币账户”划分方法,可以将“社会供给者集团”的“货币账户”划分成以下三个大账户:“供给者支出——货币账户”“供给者存款——货币账户”“供给者收入——货币账户”。
1.“供给者支出——货币账户”用来核算或记录从“社会供给者集团”流出的货币。“社会供给者集团”在购买“劳动力”时,会将需要的货币事先划入该账户,当交易达成,需要交割货币时才会将货币从该账户支付出去。所以此账户是一个虚拟的二级账户,用来暂时存放准备支出的货币”。
2.“供给者收入——货币账户”,用来核算或记录“社会供给者集团”通过各种途径而得到的货币收入。该账户也是一个虚拟的二级账户。“社会供给者集团”的所有货币收入都需要通过该“虚拟账户”作为“过渡户”,才能够到达其“存款账户”。
3.“供给者存款——货币账户”用来核算或记录“社会供给者集团”储蓄的货币量。该账户同样是一个虚拟的二级账户。其货币来源于“供给者收入——货币账户”,而最终通过“消费者支出——货币账户”流出“社会供给者集团”。
因为“社会供给者集团”会有对其所拥有的资金根据生产安排,而分成“活期资金”和“长期资金”。所以“供给者存款货币账户”又可以据此分为“供给者活期——货币账户”和“供给者定期——货币账户”。
因为人们理论上都会追求更高的收益,所以理论上“社会供给者集团”在收到“消费者收入——货币账户”所转移过来的货币后,会全部存入“供给者定期——货币账户”。只有当有了近期支付需求时,才会将“定期货币账户”中的货币转移到“活期货币账户”中来。
同“社会消费者集团”货币账户不同的是,“社会供给者集团”除了购买当期的“劳动力”(劳动时间),还会购买以前经济周期所附着在原料、半成品、产成品、工具上的“劳动力”(劳动时间)。通常情况下那些用来购买“工具”的货币,其本质是用来购置“固定资产”。因固定资产使用周期比较长,所以企业一般会用“定期存款”的形式处理这批货币。而用来购置原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货币,都是短期周转的货币。这些货币随时可能动用,所以消费者一般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处理这批货币。
所以根据以上介绍,我们将“社会消费者集团”内部的货币流转情况用图15-20描述如下:
图15-20 社会供给者集团货币交换系统
(三)“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交换系统
很显然我们将“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的物质交换系统和“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的货币交换系统,两者综合起来就可以全面反映“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的所有交换情况了。将两者进行综合,则有图15-21:“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交换系统。
图15-21 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交换系统
该图全面反映了:1.“社会供给者集团”内部的“构成情况”和“交换关系”。2.“社会供给者集团”同外部世界的“物质交换”和“货币交换”情况。从此“社会供给者集团”再也不是一个“黑箱”,而是一个透明的、开放的“交换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