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需求的分类:了解社会需求的分类方法

社会需求的分类:了解社会需求的分类方法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当社会上出现了满足某“主观欲望”的产品,从而被纳入“客观需求”时,才被我们纳入经济运行的研究对象中。所以“社会需求”和“客观需求”的内涵是相同的。如果我们用“社会需求”替换“客观需求”,如图8-2,“有效需求”成为“社会需求”的子集,而“社会需求”成为“消费欲望”的子集。(三)“社会需求”是“消费者”面向社会寻求“消费欲望”解决方案的过程。但“社会需求”表现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购买力”。

社会需求的分类:了解社会需求的分类方法

(一)

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穷大的,也是无法满足的。但无穷大的“消费欲望”难敌客观现实,所以只能量入为出,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消费。

这样人们必须专注于满足日常生活的“消费欲望”。我们把“消费欲望”是分为两种,分别是“主观欲望”和“客观需求”。但两者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时代,每天放开肚皮大吃大喝就是一种奢望。对于现代人来说,则就是生活常态了。

“主观欲望”和“客观需求”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从本质来说,两者并没有区别,都是人类的消费欲望。所谓的“客观需求”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有些需求,在古代是“主观欲望”,到了现代则变成了“客观需求”。甚至在古代可能是痴心妄想的事情,到了现代也变成“客观需求”了。例如在古代的炎炎夏日,如果有人说制造一个“制冷机器”,那一定被认为是热晕后的胡思乱想。

一旦社会能够提供满足“主观欲望”的产品,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该产品就会逐渐变成“必需品”。所以,“主观欲望”和“客观需求”,其本质区别在于所处时代是否具有供给的能力。有“供给能力”,则“主观欲望”就会逐渐变成“客观需求”,没有“供给能力”,则就会一直停留在“主观欲望”阶段。

但是,真正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却是“客观需求”,而不会是“主观欲望”。所以我们在研究经济运行时将“客观需求”作为研究对象而摒弃“主观欲望”。只有当社会上出现了满足某“主观欲望”的产品,从而被纳入“客观需求”时,才被我们纳入经济运行的研究对象中。

(二)

“有效需求”是指拥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客观需求”。只有“有效需求”才能够获得“社会库房”的认可,从而获取“消费品”。进而才能够驱动“社会供给”运行,引发一系列的后续经济活动,并为“社会库房”补充库存。没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客观需求”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货币支付能力是“客观需求”转变成“有效需求”,进而驱动经济运行的关键,也是衡量“有效需求”大小的指标。

为了方便理解“消费欲望”“客观需求”“有效需求”之间的关系,参见图8-1:

(www.xing528.com)

图8-1

图8-2

如图所示:“有效需求”是“客观需求”的子集,而“客观需求”是“消费欲望”的子集。“有效需求”是拥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客观需求”或“消费欲望”。“客观需求”-“有效需求”=没有支付能力的“客观需求”。“消费欲望”-“客观需求”=“主观欲望”。

如前文所述:“社会需求”是人们无法自己解决而向社会寻求解决方案的“人类需求”。人们向社会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不代表必然能够解决。所以“社会需求”和“客观需求”的内涵是相同的。如果我们用“社会需求”替换“客观需求”,如图8-2,“有效需求”成为“社会需求”的子集,而“社会需求”成为“消费欲望”的子集。

(三)

“社会需求”是“消费者”面向社会寻求“消费欲望”解决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会预先囤积支付手段(货币)。当寻找到能够解决“消费欲望”的“最终消费品”时,囤积的支付手段(货币)就会从“消费者”手中流出,并流向“供给者”。所以“社会需求”表现为由“消费者”即将流向“供给者”的支付手段(货币)——也即“购买力”。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消费者”即将流向“供给者”的支付手段(货币),而不是相反的由“供给者”即将流向“消费者”的支付手段(货币)。

同时,我们在此处不能将“劳动力”看成“最终消费品”,不能将“供给者”看成“劳动力”的消费者。所以,供给者(或投资者)购买“劳动力”的支付手段(货币),并不是我们此处所说的“社会需求”。

人们“维生物资通道”产生漏洞或因处于特定环境(或阶段)对某些“消费品”产生的消费欲望,是“社会需求”出现原因。但“社会需求”表现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购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