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处理公心和私心的纠结关系?

如何处理公心和私心的纠结关系?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一)保障“群体利益”就会被称为具有“公心”,保障“个人利益”就会被称为怀有“私心”。这种情况下,人们维护“原始共产主义制度”,究竟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并不好区分。并发现“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就有了“公心”和“私心”的分别。则无论“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实行的经济制度。“化公为私”的公有制和“化私为公”的私有制,都是为了保障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

(一)

保障“群体利益”就会被称为具有“公心”,保障“个人利益”就会被称为怀有“私心”。“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高度一致之时,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时,有人选择“群体利益”,有人选择“个人利益”。

人们之所以能够接受“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并甘愿将自己所收获的猎物上交“公家”。是因为大家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所上交的食物,不但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而且可以为自己换来日后的生活保障。

这种情况下,人们维护“原始共产主义制度”,究竟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并不好区分。也可以说,此时的“公心”和“私心”合二为一,“公心”就是“私心”,“私心”也是“公心”。如果要概括“公心”和“私心”的关系,则有:“公心”保障了“私心”,“私心”发展出了“公心”。

老子曰:智慧出,有大伪[3]。随着人类智力的提高,人们有了分别之心,逐渐拥有了自我意识。聪明的个体认识到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不同、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并发现“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就有了“公心”和“私心”的分别。当有人选择“群体利益”时,他的行为会对所有人都有利。于是人们就赞美克己奉公的行为。然而这种赞美之中,不可否认地隐藏有赞美者的“私心”。当有人选择“个人利益”时,他的行为可能不利于其他人,所以人们谴责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这种谴责之中,依然不可否认地隐藏有谴责者的“私心”。有人既想获得赞美,又想获得个人利益;于是就有了各种伪装的“公心”。

狮子的智力达不到主动“区别公私”的高度。所以狮群可以永远实行共同捕猎、共同享受猎物的生活(狮子之间对食物的争夺,完全出于饥饿本能的驱使;它们并没有主动占有食物的意识。一旦吃饱,狮子就会放弃对食物的占有)。

实行“原始共产主义制度”的人类,起初同狮群一样,其智慧达不到“分别公私”的高度。而随着智力的提高,以及外部环境约束的减弱,人们私心大盛。偷奸耍滑、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现象逐渐增多。这时“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就会逐渐蜕变为压榨老实人和勤劳者的制度。当多数老实人和勤劳者都无法忍受不公平时,这种“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就开始了解体的进程。

(二)(www.xing528.com)

“公有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们可以“化公为私”。“私有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们可以“化私为公”。是的,大家没有看错。“化公为私”是“公有制”的存在基础。“化私为公”是“私有制”的存在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也是公有的。例如弓箭、陷阱属于“公家”,捕获的猎物是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也归属于“公家”。但是每个“部落成员”都可以从“公家”手中领取一份属于“私家”的“生活资料”。这其实是一种用“公家”的“生产资料”为“私家”提供“生活资料”的制度。其本质是一种“化公为私”的制度安排。于是我们说:“化公为私”是公有制存在的基础。

在“私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所有生产者都在为了挣钱的“个人利益”而努力生产、努力劳动。但是大家因“私心”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人人都能够从他人的生产中获利。每个生产者都在为自己挣钱的同时,为他人提供产品。如果,每个生产者想要挣更多的钱,则必须为他人提供更多或更好的产品(伪劣产品,是伪装的更好产品)。这种为他人提供产品的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群体利益”的行为。

人们能够在“私有制”社会中生存,是因为他人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资源。用哲学家的话说人们的生产: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私有制”下的社会化生产制度的本质是:人们用“私家”的“生产资料”,为“公家”(群体)提供“劳动成果”。其本质是一种“化私为公”的制度安排。于是我们说“化私为公”是私有制存在的基础。

抛开预设的道德评判,仅仅从客观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则无论“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是人们为了生存而实行的经济制度。“化公为私”的公有制和“化私为公”的私有制,都是为了保障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

“公心”可以保障“群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私心”可以保障“个体利益”和“眼前利益”。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从本质上又是统一的。所以:“公心”的尽头是“私心”,“私心”的尽头是“公心”。于是才有了“化公为私”的“公有制”和“化私为公”的“私有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