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杂牌自行车和永久牌、飞鸽牌自行车的差距主要存在于质量方面。而自行车和电动车、小轿车之间却是结构上的差距。我们所说的“社会价值量标准”的质量增减,就是质量的提升而不是结构方面的升级。
“社会价值量标准”的质量提升,是处于数量极限和结构提升之间的生产力提升事件。当“社会价值量标准”达到数量增加的极限时,人们对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此时社会的市场容量无法进一步扩大,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则势必导致社会生产时缩减劳动力数量,从而导致失业出现。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破坏机器及厂房的情况。
当数量满足后,人们在挑选商品时会变得更加挑剔。甚至开始用感受和审美的眼光去挑选商品了。例如:以前只要有住的就满足了,现在需要雕梁画栋才满意。以前吃饱穿暖就行了,现在需要吃舒服、穿漂亮。以前有自行车就满足了,现在嫌破自行车丢人。于是社会需求开始追求商品的质量。此时社会上也因“劳动生产率”提升而产生了多余的劳动力,于是这些劳动力就顺理成章地转移到提升产品质量方面了。
(二)
质量的提升不像数量的提升那样明显,却又实实在在。例如以前洗衣机全程需要人守着,后来有了半自动洗衣机、全自动洗衣机。再比如,以前是黑白小电视,后来是黑白大电视、彩色电视、彩色超薄大屏幕电视,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举例很多。(www.xing528.com)
有些商品的升级换代非常迅速质量提高很快。反映在“社会价值量标准”中,就是其中消费品质量的提升。例如,以前“社会价值量标准”中,是黑白电视。现在的“社会价值量标准”中是彩色超薄大屏幕电视。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起初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过上几年就会发现有了巨大变化。
这种“质量上的提升”是在“数量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够出现。一旦原有数量得不到满足,则人们便会退而求其次追求最基本的需求满足。例如,某国家的国民以前看彩色大屏超薄电视,后来遭遇封锁,无法从国外输入以前的电视了,但是还能够获得黑白电视。于是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接受黑白电视,毕竟有胜于无。将就着能看电视,总比看不上电视要舒服。朝鲜在“经互会”[12]解体后就经历了这样的痛苦过程。
漫长的洪荒时代,漫长的农牧时代,以自然经济为主。构成“社会价值量标准”的消费品都是自然产出的农牧产品。产品的质量提升并不容易。例如,数千年以来,清末农民在吃的方面同秦汉时代差别并不大。只在穿的、住的、用的这些方面有少量提高。
只有在工业时代,产品质量的提升才变得逐渐明显了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