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述: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

综述: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效用时间价值论”是一种将人们“维生物资通道”所产生的“汇总效用时间”,看成拥有最终“价值量”的“价值论”。“效用时间价值论”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总目的”,就是为了生存或者更好地生存。“效用时间价值论”认为“劳动或劳动时间”是获取“效用时间”的成本投入或耗费。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成果对于“效用时间价值论”有巨大的作用。但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在“效用时间价值论”看来依然万分正确。

综述: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

“生存和繁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而生存的长度是由“时间”衡量的。繁衍是为了实现更悠长的“代际生存”,最终也要由时间衡量。所以说,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提供“生存时间”。

因人类的生存需要“自然寿命的允许”且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简称:物质支持)。于是有公式:“生存时间”=“自然寿命”+“物质支持”。

而“自然寿命”并非经济学的研究领地,人们也都会默认自己明天还活着。于是有:“生存时间”=“物质支持”。这就是“物质支持”之所以被视为财富,并为所有人追求的原因:它们可以提供“生存时间”。

“甲”财富可以提供2天的“生存时间”,“乙”财富可以提供1天的“生存时间”,则我们就可以说“甲”财富是“乙”财富的2倍。所以我们惊奇地发现:“生存时间”竟然是度量人类经济活动结果的标尺。

“效用时间价值论”是一种将人们“维生物资通道”(总消费品)所产生的“汇总效用时间”(生存时间),看成拥有最终“价值量”的“价值论”。所以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时间价值论”。

“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总目的”,就是为了生存或者更好地生存。财富之所以被称为财富,是因为可以为生存提供“物质支持”。而笼统的财富可以分为:“消费性财富”“生产性财富”“权力性财富”,其中只有“消费性财富”才可以直接被人类消费。所以真正含有“价值量”的是可以提供“生存时间”的“物质支持”是“消费性财富”。

劳动或劳动时间、生产工具、各种技术手段、各种组织团队、各种股权工具、各种金融品都是生产或分配“消费性财富”的工具。它们自身不能提供“生存时间”,而是依赖“消费性财富”体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它们都不具有真正的经济学“价值”。本书将这些“生产性财富”和“权力性财富”所体现的价值称之为“模拟价值量”。

“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认为“劳动或劳动时间”是获取“效用时间”的成本投入或耗费。而“劳动”本身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不能玩,所以不具有任何真正的价值。“劳动时间”是“生产性财富”的一部分。所以,也只是拥有“模拟价值量”。

于是,“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从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处,找到了经济活动的“出发地”和“归宿点”。为人类彻底摒弃“效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中的部分错误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毕竟“劳动创造了价值”,多劳应该多获。所以,从人类公平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但是从经济理论和经济事实角度来说:劳动虽然创造了价值,但是劳动本身并不能提供“生存时间”,所以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而只有劳动的结果,即“汇总效用时间”(生存时间)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最终价值”。

配第、斯密等混淆了“劳动”和“劳动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将“劳动的结果”看成了劳动的凝结,将“成本消耗”当成了“价值量”本身。这是人类在经济理论幼年时期的一种“直观观点”。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在经济学中引入“效用时间”“汇总效用时间”“生存时间”所造成的。

但是“劳动价值论”也是一种“时间价值论”,并为我们从时间角度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也为“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所吸收、利用。我们的成功是站在“劳动时间价值论”基础上的成功。所以,也可以将“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看成“劳动价值论”的创造性发展。

只有站长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远。除了斯密、马克思这样的巨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同时站在了中国古人伏羲黄帝、岐伯、姬昌、诸子百家的肩膀上。没有他们的传统哲学理论,我们也是断断不可能发现此“价值论”的。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成果对于“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劳动时间”对于辅助计算“具体商品”“劳动时间”“生产资料”等财富的“价值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

那些所有纳入经济领域的“最终消费品”都是劳动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唯一差别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投入的不同。而所有“最终消费品”对人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对此我们才可以在根据“劳动量”投入的不同,依据完工百分比法确定单个商品的“价值量”。(www.xing528.com)

虽然我们的“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彻底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价值”方面的结论。但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在“效用时间价值论”(生存时间价值论)看来依然万分正确。并且认为“剩余价值”依然存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完全正确。

【注释】

[1]“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况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2]钻石与水悖论是约翰·劳提提出的价值悖论,其认为钻石对生命来说是不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认为它的价值比水低。

[3]所谓的“闲暇悖论”是指随着工资的提供,劳动力供给随之提高。但是当工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会选择辞去工作并享受“闲暇时间”,从而导致劳动力供给骤减。

[4]马克思通过“不同商品可以相互交换”的事实,而推断出那些“可以交换的不同商品”中存在共同的“交换价值”。进而推断“可以相互交换的不同商品”中存在一个“共同的东西”。接着论证这个“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物理的、化学的、几何的或者其他的属性。而只能是“劳动产品”的属性。最后,马克思抽去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商品中只剩下了一个唯一的东西——价值。从而得出结论: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在没有明确揭示“价值”真正含义的时候,只有“经济内涵”才能准确表达“价值”一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6]我们会在后面章节介绍具体的“价值量”计量标尺。

[7]《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运》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8]从这个角度基本上可以断定,在洪荒时代的人们看来“劳动价值论”一定是不可思议的。毕竟抽象的劳动,并不能够直接用来提供“生存时间”。

[9]即前面所提到的“总消费品”。

[10]“国际单位制”是在公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于1960年在国际标准计量组织大会上通过,现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11]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取自《资本论》第一卷。

[12]所谓“模拟价值量”是指自身不具有真实的“价值量”,但是有助于生成真正具有“价值量”,或者有能够通过交换而得到“价值量”的“消费性财富”和“生产性财富”。而不包括那些货币、黄金、白银、古董、股权、债权、期权等“权力性财富”。其真实含义,同那个被我们摒弃的“交换价值”概念有些类似。

[13]该“社会价值量标准”是政府或社会组织制定的一个“生活水平标准”。我们会在本书第三章中,对此概念进行专门论述。

[14]这种“价值量”相等的现象,我们会在本章“第四节,‘价值量’计量单位的再修正”中进行详细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