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樵:文学巨匠的一生

郑樵:文学巨匠的一生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樵,字渔仲,自号西溪逸民。郑樵生平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宋高宗到建康,命郑樵进《通志》,郑樵恰于此时病逝。郑樵一生著述极富,自称“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但流传下来的很少。郑樵自己对于20略非常自负。郑樵自称“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及汉唐诸儒议论”。郑樵也确有独创精神,其《艺文略》《校雠略》等,体现了郑樵在目录学方面的独特的思想。郑樵在史学上提出了广博和会通的理论。

郑樵:文学巨匠的一生

郑樵,字渔仲,自号西溪逸民。因隐居于夹漈山下,人称夹漈先生。福建莆田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59岁。郑樵生平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居夹漈山,谢绝人事。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治学涉及的范围很广,经学之外,于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文字、方书之学下过一番工夫。绍兴十九年(1149),郑樵把自己的著作献给皇帝,并写了一篇《献皇帝书》,表示“万一臣之书有可采,望赐睿旨,许臣料理余书,续当上进”。然后回到夹漈山中,“益厉所学”。后来,因侍讲王纶、贺允中的荐举,得召对,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又因御史叶义问劾之,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抄所著《通志》。书成之后,入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坐言者寝其事。宋高宗到建康,命郑樵进《通志》,郑樵恰于此时病逝。《宋史》称:“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成书虽多,大抵博学而寡要。平生甘枯淡,乐施与,独切切于仕进,识者以是少之。”

郑樵一生著述极富,自称“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夹漈遗稿》卷下《上宰相书》),但流传下来的很少。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通志》。《通志》全书200卷,包括帝纪18卷,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纪传删录诸史,大抵因仍旧目;年谱仿《史记》诸表之例。其注意之所在,平生精力,全帙之精华,是书中的20略。20略的性质,与唐杜佑《通典》相近。郑樵自己对于20略非常自负。他在《通志·总序》中说:“臣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其五略,汉唐诸儒所得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也。”5略是指《礼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是各正史的书志中所有的,杜佑《通典》中也有,所以说“汉唐诸儒所得闻”。15略是指《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郑樵自称“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及汉唐诸儒议论”。郑樵也确有独创精神,其《艺文略》《校雠略》等,体现了郑樵在目录学方面的独特的思想。(www.xing528.com)

郑樵在史学上提出了广博和会通的理论。他自述自己的治学经过说:“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忽忽三十年,不与人间流通事,所以古今之书稍经耳目,百家之学粗识门庭。”(《夹漈遗稿》卷中《献皇帝书》)他读书很博,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在治史上也是无所不包,有20略之多。至于会通,他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漫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然后无遗恨。”(《通志·总序》)郑樵以广博和会通作为治史的原则,他在史学上的成就这里不加评论,但他的这一原则却影响了他的目录学思想,使他在目录学领域里的贡献,也具有广博、会通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