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分类原理:郑樵的修正四分法

图书分类原理:郑樵的修正四分法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种是对四分法的修正派,即不打破四部,仅对其中的某些子目做增置、后易或合并。郑樵建成的新的分类体系是最杰出的一种。郑樵对于图书的分类不但有长时期的具体实践,并且建成系统的分类表,对于分类的理论也有很深的见解。郑樵这样地把图书分类与学术源流统一起来,虽说没有正式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际上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具体做法。

图书分类原理:郑樵的修正四分法

我国图书分类学自从刘询、刘歆奠定基础以后,便有迅速而长足的发展。我国目录工作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其主要原因应该归功于分类学。分类学在中古后期仍然是它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一开始,魏征定下了“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的原则,直到郑樵又极其通俗明显地指出分类最基本的地方,就是“一类之书,当集在一处,不可有所闻也”。从魏征到郑樵,中间的发展步骤,是愈说愈明,愈做愈清。

自从魏征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提出了八字原则,经过了100年,到开元时代纂修《群书四部录》和《唐六典》的时候,魏征所分的四部和40个类目虽说还没有变化,但当时目录学家毋煚、韦述等已经建立起来,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给40个类目制出了每一类的四字定义,对于指导编目,普及分类学思想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到了毋煚自编《古今书录》的时候,就开始更动魏征的四十个类目了。北宋时代,在馆阁中培养了一批青年目录学家,他们的工作和思想又比毋煚前进了一步,可惜的是,他们囿于馆阁中的成规,没有做出较大的改革。但是由于他们受着时代的影响,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遂发展成为编制私人藏书目录的风气,在为自己编制藏书目录的时候,可自由地发挥意见了。

从此以后,私人藏书目录出现了下列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不顾官修目录的成规,为自己建新的体系,更好地反映当时流通的现实图书,如李淑的《邯郸图书十志》分成了8个大类,莆田《郑氏书目》分成了7个大类,郑樵总古今有无之书,编成《群书会记》(即后来的《逋志·艺文略》),分成12个大类,82个小类,400多个第三位类,都是抱着对官修目录四分法做彻底改革的企图,郑樵遂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分类学的巨擘。

第二种是对四分法的修正派,即不打破四部,仅对其中的某些子目做增置、后易或合并。这一类人很多,可以陈振孙为代表。(www.xing528.com)

第三种是仅仅遵守官修目录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成就。

郑樵建成的新的分类体系是最杰出的一种。他把分类表发展到第三位类,建成一个更系统更详细的分类表,是我国分类学史上的一大突进。可惜后人没有继续发展,直到西方欧洲国家的分类表输入,才建成了更完整的体系。但郑樵实际上已经进入那种完整体系的大门,郑樵的开创之功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郑樵对于图书的分类不但有长时期的具体实践,并且建成系统的分类表,对于分类的理论也有很深的见解。郑樵对于揭露图书内容、反映图书思想有独到的方式方法。他不主张过多过泛地编写提要,主张尽可能利用分类的方法。他认为应该正确细致地做好图书分类,“随其凡目,则其书自显”。读者自可“赌类而知义”,而且“类例既分,学术自明”。郑樵这样地把图书分类与学术源流统一起来,虽说没有正式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际上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具体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