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力市场如何应对老龄社会的高消费需求
上文提到老龄社会的消费水平并不亚于年轻社会,因而从数量角度出发,老年消费对整个居民消费增长是有促进效应的。但必须注意,我们所指的消费水平是指实际产生的消费,如果这种消费只停留在消费需求,并没有真正变成实际消费,这样的消费就是虚空的,这一部分未能被满足的消费需求对消费增长的促进效应也是不存在的。为了真正落实老年消费在数量上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充分满足老年人口的高消费需求至关重要。人口结构老化将会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数量短缺,以及劳动力人口本身的结构老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使得消费供应端承受劳动力不足的压力,最终反映到消费需求端,就会导致需求无法满足的结果。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来弥补劳动力数量上的欠缺,是维持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市场活力的有效方法,也是老龄社会劳动力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让老年人口的高消费需求落到实处,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挥老年消费对消费增长乃至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2.老龄社会消费结构与年轻社会的不同应引起重视并予以应对
保持老年消费在结构上的供需平衡有助于老龄社会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现阶段老年消费结构状况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都应引起重视。现阶段我国老年消费结构已显示出一些超越传统认知的态势(从CHARLS数据中获得):比如,中高龄老人相比低龄老人享受型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旅游消费和美容消费)的比重更大,2011年我国老年人均享受型消费比重为2.8%,而9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享受型消费比重高达7.6%;又如,我国老年人口交通和通信消费的比重非常可观,2011年我国老年人均消费中有18%的消费开支用于交通和通信,各年龄段人均交通和通信开支比重均高于14%。未来我国老年消费中享受型消费(乃至奢侈型消费)、文化型消费、养生型消费、照料型消费、跨越年龄界限消费、超前消费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养老负担的减轻、文化素质的提高、涉老消费品与服务品的供给拉动等多方面因素,将共同促成未来我国老年消费结构的重大变革。
老年消费的结构性变革要求消费市场做出相应的调整,消费市场的供需关系须与老龄社会的消费结构相适应。尽管从消费水平来看,老年消费并不会成为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但消费市场供需关系是否能够与老年消费的结构性变化相同步,决定了老年消费是否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将会是持续的、颠覆的,我们应就老龄化与高龄化对老年消费结构的潜在影响做好长期的应对准备,主动形成社会、政府、家庭等主体间的协同合作,逐步消除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不匹配。老龄社会的消费结构与年轻社会大有不同,重视老龄社会消费结构的变革是发挥老年消费对消费增长促进效应的关键。(www.xing528.com)
3.老年消费弱势群体的困境需要政府、社会与家庭的共同支持
老年消费的弱势群体有多种类型,如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独居老人、农村老人、老年女性等。老年消费的弱势群体往往因经济能力极为低下、家人陪伴的缺失、生理状况极度退化等因素,对消费需求造成严重的制约,我们把这一情形称为陷入消费困境。在这些老年消费的弱势群体中,高龄阶段的消费困境几乎发生在所有弱势群体身上,高龄老人是最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帮助的老年群体。老年消费的弱势群体受制约的消费需求集中于医疗、护理、照料、家政等。就这些消费需求而言,以需求为导向的帮扶方式相比收入为导向的方式更为直接有效,比如提供由政府购买的照料、家政服务,以及来自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医疗、护理服务等。
帮助老年弱势群体走出消费困境,政府与社会的帮扶至关重要,而家庭的支持也不可或缺,重塑家庭的养老支持功能十分必要。家庭是老年消费需求的重要供给者,家庭的支持具有及时性和周全性,大部分弱势老年人口的生活所需都能依托家庭得到改善,如由家庭成员提供的生活照护、经济资助、精神慰藉等。家庭的养老支持对于农村高龄老人更为重要,城市地区高龄老人的日常所需尚可在一定程度上由同一社区的“老伙伴”互助、社工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提供,而农村地区这些扶持形式几乎为零。然而农村年轻劳动力迁往城市的同时,也带走了其作为低龄农村老人的父母,无论是为子女照料家务还是抚养孙辈都有用武之地。在这一“护小”行为的背后遭冷落的是农村高龄老人,低龄老人归向子女家庭,无暇顾及留守老家的高龄父母。回归家庭成为迫切之需,回归哪个家庭也成为新的命题。在“护小”行为盛行的当下,我们是否应打破这种观念,提倡低龄老人回归高龄父母家庭,减少老龄社会中陷入消费困境乃至生活困境的高龄老人,这值得全社会深思。处理好老龄社会弱势群体的消费问题有助于提升老龄社会的消费活力,是对积极老龄化的实践,也为老年消费这一新引擎增添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