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防型和遗赠型传统储蓄动机
我国的国民储蓄水平在世界范围而言,一向处于较高水平。储蓄已成为中国人抵御未来风险的最重要的手段。2011年底时的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如果我们将这一存款总额除以2011年底时的人口总量13.47亿人的话,平均每个中国居民在2011年底拥有大约2.55万元人民币的存款[11]。如果将个人收入固定,那么储蓄多了,消费自然会减少。因此,理解老年人口为何储蓄,对理解我国老年人口消费作用颇大。
我国老年人口传统的储蓄动机主要分为预防型和遗赠型两大类型,前者包括看病和养老,后者主要是为后代留下财富。这两大动机具有浓重的中国国情特色,也有较高的普遍适用性,是中国从社会经济发展在老年人口储蓄行为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1)“看病”。
对于老年人口而言,生病这个问题一直是老年生活的后顾之忧。老百姓因担忧未来看病而进行储蓄的行为,是我国过去几十年中医疗保障体制缺陷所引起的“看病难、看病贵”在人们选择经济行为上的体现。而这一点在老年人口身上的体现更为突出。由于老年人的体质比年轻人要差,更容易生病,并且即使是同一疾病,对于老年人和年轻人而言,所产生的治疗费用并不相同,老年人的治疗费用往往高于得同一种疾病的年轻人群或中年人群。“看病难、看病贵”似乎已经成为这一代老年人最担忧的大事。尽管医保制度的改革已经让看病难与贵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要让人们因此释放原本用于看病的储蓄,需要时日,甚至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2)“养老”。
为了让退休后或是劳动力退化之后的生活仍然有保障,人们总是在年轻时储备一定的积蓄。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人民长期生活在贫苦的状态中,因此,人们总是对未来年老之后的生活状况有倾向于悲观的预期,这种悲观的预期体现在储蓄行为方面,就表现在要把多余的钱攒下来,以备补贴年老了之后的生活开支。在这种迫切的储蓄渴望之下,即使还未步入老年阶段,人们就尽可能节省平时的开支,尽可能多地把钱储蓄下来。
(3)对中国的老年人口来说,储蓄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在于“留给子孙辈”。(www.xing528.com)
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财富不仅仅以遗产的形式被继承,更多的情况下,父辈的财富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以各式各样的形式转移、转赠给子女或孙子女。比如,为子女(孙子女)购置房屋、购置汽车、直接的现金转移、教育投资等。在2013年金价大跌的时候,有许多新闻报道了中国大妈疯狂买金饰品,有些大妈已经把孙辈和曾孙辈结婚所需的金饰品都提前买好了。小件物品还只是冰山一角,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父母为子女准备房子、为孙子女准备压岁钱,甚至为孙子女准备上大学的钱,都是中国大多数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退休后,有增无减。在退休后,自己的生活可以节俭再节俭,能为子女、孙子女留下越多财富越好。更有不少老年人认为传给后代使得自己的责任感得到了满足,因此虽然生活物质上缩减了,但是心理感觉更加良好,更有满足感与成就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为后代留下财富是天经地义的。因此,我国老年人的储蓄心理,特别是为子女留钱、留财富的心理因素更为强烈,大大地激励了我国老年人口的储蓄行为。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与观念实际上是盛行的,不分城乡也不分地域。无论是在过去生活条件差的时期,或是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到今天,我国老年人口为后代留下财产的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似乎也是司空见惯之事。
2.传统储蓄动机的弱化与老年人口自我消费意识的增强
回到我们新增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在2010年的调查中,关于在过去一年是否给子女经济支持,有高达76.1%的受访者回答没有给子女经济支持,剩余21.8%的受访者对子女有过经济支持。并且,在对子女有过经济支持的受访者中,认为对子女给予经济支持对自己的影响可以承受的占49.2%,一般的占30.0%,难以承受的占10.8%,不好说的占10.1%。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口对子女经济财富转移的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子女并没有经济支持,这样的结论与我们直观的感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经过我们上一章对现实数据的挖掘,以及这一章新增数据的添补分析,我们更有理由认为,我国老年人口储蓄的动机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传统的储蓄观正在弱化。
(1)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的完善、覆盖、落实使得未来“以备不时之需”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减少。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支出的提高将会降低个人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现金开支,从而个人在看病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得以减弱。
(2)观念本身在发生改变。“当代人用完当代人的钱”的思想逐渐被接受。这样的观念事实上也是在挑战我国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留给子女物质财富对子女的利弊何在?“用自己的钱,靠自己养老”的养老方式也会逐渐成为可能,并且将会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采纳。
(3)老年人自己还需要承担赡养自己父母的重任,可以转移给子女的财富变少。主要表现在:①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低龄老人还要承担自己父母的赡养义务。因此,不可能完全把财富转移给自己的子女。②中国将会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批独生子女陆续地步入老年阶段,并且独自承担“上有一两代老,下有一两个小”的家庭重任。这种人口结构在未来将会成为一种长期的社会形态。
可见,伴随子女实际赡养能力和老年人口经济状况的改善,传统储蓄功能已经逐步弱化。而储蓄动机减弱了,消费意识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特别是老年人口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消费的意识会逐步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