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人口老龄化:原因、现状与趋势

全球人口老龄化:原因、现状与趋势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一增一减的变化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趋于老化,这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含义。人口老龄化的产生主要由两大因素造成,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二是人口寿命的延长。可见,全球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攀升,其中高龄化也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一大主要特征。

全球人口老龄化:原因、现状与趋势

1.人口老龄化产生原因

所谓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变化表现为,年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在这样的一增一减的变化过程中,整个社会人口结构趋于老化,这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含义。根据国际惯例,如果一个社会中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那么这个社会就被认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的产生主要由两大因素造成,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二是人口寿命的延长。其中,生育率的下降主要受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养育小孩成本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中国,原先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生育率下降的速度。至于第二个因素,则是因为在日益先进的医疗技术、不断改善的生活卫生条件、不断提高的营养保健水平等的影响下,人口寿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在延长。

(1)生育率巨幅下降。

在过去的60年中,全世界妇女的总和生育率逐渐下降,从1950年平均每个妇女一生生育近5个小孩下降为2010年的约2.5个小孩。相比全世界的整体水平,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幅度与速度更加迅猛。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6.1下降到2010年的1.6(见图3-1),意味着我国平均每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总数从6个以上小孩下降为1~2个小孩。大幅度快速度的生育率下降过程是全世界从未有过的,而生育率的下降趋势将会在今后的几十年持续下去。

图3-1 我国与全世界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1950—2010)

注:图3-1依据联合国UNPD的2012版的世界人口预测数据进行制图,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 (2013).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2 Revision,DVD Edition,http://esa.un.org/unpd/wpp/index.htm.

(2)预期寿命的延长。

在生育率逐渐下降的同时,人口预期寿命却在不断延长。许多发达国家如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不例外。20世纪50年代,我国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约为45 岁不到,其中男性与女性的预期寿命没有区别,而2010—2015年的预期已接近75岁,其中女性的预期寿命将近77岁,比男性的高(如表3-1)。人口寿命的延长是老年人口群体数量增加的关键性因素。预计到21世纪末,我国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5岁,其中女性将会超过86岁[1]。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将在今后的90年中继续提高,当然提高的幅度与速度将会比过去的60年放慢缩小许多,但依然促进了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表3-1 我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1950—2015)单位:岁

注:表格数据来源为联合国UNPD的2012版的世界人口数据,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 (2013).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2 Revision,DVD Edition,http://esa.un.org/unpd/wpp/index.htm.

2.全球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1)全球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1950年至今,全球老年人口总量在不断上升,1950全球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约为2亿人;到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6.1亿人,增加了2倍有余;而在2010年,全球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量已超过7.6亿人。这其中,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同样惊人,在1950年,全世界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仅有0.14亿人;到20世纪末,全球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增长至0.73亿人;而到201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人,是1950年总量的近10倍(见表3-2)。可见,全球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攀升,其中高龄化也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一大主要特征。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总量超过其总人口数的1/10,也意味着全球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

表3-2 全球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变化情况(1950—2010)单位:万人

注:数据来源同表3-1。

从全世界人口年龄金字塔(见图3-3)的形状变化可以很清晰地发现,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都在生长,其中,中年人和低龄老人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呈现出显著的膨胀。从整个金字塔的形状来看,1950年的人口金字塔是细长的尖三角形,随后的几十年中,少儿人口的增加幅度没有中年人口增加得剧烈,因此人口金字塔的底部与中部相互持平,到2010年时的金字塔形状虽然顶部仍然是尖顶状,但底部与中部的形状已与1950年发生巨大的改变,可以称作为底座敦实肥胖型三角形。全球从2000年开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意味着全球从这一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老龄化的程度和发展速度并没有个别国家严重。

图3-2 全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堆积图(1950—2010)(单位:%)

注:制作图3-2所依据的原始数据来源同图3-1。

图3-3 全世界人口年龄金字塔(1950—2010)

注:图3-3中金字塔左边为女性,右边为男性。各年份的人口年龄金字塔依据联合国UNPD的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数据制作而成。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 (2013).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2 Revision,DVD Edition,http://esa.un.org/unpd/wpp/index.htm.

我们选取了日本德国、美国和印度等4个国家,分别对其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比对,试图找出未来中国老龄化进程所将经历的情景。

①日本1950—2010年的60年间,日本的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从1970年老龄化社会开始,到201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已超过30%。换言之,整个日本人口中有30%以上是老年人口。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群体,不仅压缩了少儿人口的占比,还压缩了中年人口群体的占比,在2005年,中年人口占比首次跌破60%。

在1980年时,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 000多美元,与之相应的老年人口比重为12.8%。老龄化程度的进展速度低于人均GDP增长速度;在1990年时的老年人口比重为17.4%,此时的人均GDP已是1980年的将近3倍,达到2.5万美元。而在1995年时日本的人均GDP水平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值4.25万美元,相应的老年人口比重在20%左右。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日本的老龄化水平加剧深入,但是人均GDP水平无增反减,处于3万~4万美元的水平(见图3-4)。

图3-4 日本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堆积图(1950—2010)(单位:%)(www.xing528.com)

注:图3-4 中柱状数据来自联合国人口署(UNPD)的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 (2013).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2 Revision,DVD Edition,http://esa.un.org/unpd/wpp/index.htm。图中表格数据来自世界银行,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②德国

在联合国公布的最早年份1950年起,德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950年,德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4%,其后缓慢增长为2010年的26%。少儿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23%下降为2010年的13%。生育率水平的下降是少儿人口数量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与老年和少儿两者相比,中年人口的占比相对比较稳定,也就是说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这60年间一直保持在60%左右。

德国的人均GDP 水平在1980年到2010年期间虽然有些年份有所下降,但是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从1980 年的人均1.2 万美元,到1990 年的2.2万美元,再到1995年的3.1万美元,2005年达到3.4万美元,而在2010年时达到4万美元。伴随增长的人均GDP水平,德国的老龄化水平在这近30年中变化幅度不大,已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见图3-5)

图3-5 德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堆积图(1950—2010)(单位:%)

注:图3-5数据来源同图3-4。

③美国

相比日本与德国,美国的老龄化进程显得稍为乐观。虽然也是在1950年就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2.5%;之后的60年中,这一比重以非常平稳的方式增长,到2010年为18.5%。在这60年中,总共增加6个百分点。基于相对平稳的中年人口比重(保持在61%左右),美国的老龄化程度之所以能够控制得比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略显优势,是因为其少儿人口的比重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在整个60年期间,少儿人口比重一度在1960年高达30.8%(20世纪50年代美国婴儿潮的出现),之后逐渐回落,但并没有回落很大,在2010年该比重约为20%。

兼顾老龄化程度和人均GDP水平,美国的综合情况是4个对照国中最为乐观的。不仅老年人口比重在过去的60年中保持在12%~18%,而且人均GDP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同时仍然稳步提高,从1980年的人均1.2万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7万美元。实然,美国的老龄化状况并没有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见图3-6)

图3-6 美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堆积图(1950—2010)(单位:%)

注:图3-6数据来源同图3-4。

④印度

作为目前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至今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值得注意的是,从1950年至2010年,印度劳动人口占比有增无减,2010年(62%)还超越1950年的水准,这一劳动人口比重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保持在5%~8%,最高值发生在2010 年,为7.7%,这一老龄化水平相比其他国家是较低的。生育率没有十分显著的下降,这保证了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10年仍然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态是几个对照国中最突出的,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在另外三个对照国的同一层次中。1980年的印度人均GDP 仅为271美元,仅仅是美国或德国1980年人均GDP的2%左右。虽然印度在2010年的人均GDP突破四位数达到1 419美元,但是仍然只是美国2010年水平的3%。(见图3-7)

图3-7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堆积图(1950—2010)(单位:%)

注:图3-7数据来源同图3-4。

(2)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UNPD 2012版的世界人口预测数据,2020年全世界的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就突破10亿人,2035年突破15亿人,2050年突破20亿人,到210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量接近30亿人。在所有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的数量也急剧攀升,以8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例,2030年全世界80岁以上高龄老人总数就已接近2 亿人,随后只用20 年的时间,即2050年,高龄老人总数就翻了一倍,接近4亿人,到2070年左右,这一数字增长至6亿人,2100年前后突破8亿人。

可见,人口老龄化是已是板上钉钉的、不可逆转的人类发展趋势。即使用全世界的总人口数据来看,老龄化程度的步子已迈得越来越大,并且速度加快。这种人口的老化现象,是人类社会过去几百年、几千年所不可想象的,也是从未遇见过的。对许多国家而言,特别是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久的国家而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继续保持这一人口状态,我们接下来依次观察几个对照国的老龄化程度发展趋势。

①日本在未来的几十年中(2015—2100年),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压力是巨大的,仅从人口结构变化的数据中就可以预见到这一压力的强度。整个日本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会保持在40%以上,也就是说10个人中就有4个是老年人。相对应地,劳动人口的占比从2030 年之后就持续低于50%,整个社会中只有一半不到的人口是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劳动人口占比的最低值发生在2060年,约为44.6%。

②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强国,德国的老龄化与日本相比程度相当。在未来的90年左右时间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处于接近40%的水平,并将这一比重保持长达约60年的时间(2040—2100年);而劳动人口的比重自2035年起跌破50%关口,并长期处于50%以下,到2100年劳动人口比重跌至46.7%。总而言之,德国的老龄化趋势同样值得关注。事实上,德国是众多西方发达国家(或者说是老牌工业国家)的典型代表。与之相比,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都与德国相类似,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并且老龄化将持续伴随这些国家的今后发展。

③美国美国的老龄化程度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为乐观的,这在上文中已经谈及,并且在图3-6的预测数据中也可以认定这一点。从2015年开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约为20%,以后稳步增长,至2100年达到32%。之所以其老龄化速度被控制得较好,主要得益于0—14岁少儿人口的比重保持在18%的平均水平。也正因此,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在整个21世纪都处于50%以上的水平。

④印度印度在未来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将在2020年之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龄化发展步伐是比较缓慢的,大约需要80年的时间,印度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才到达30%的水平(也就是在2100年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