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城市间普遍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发展格局正面临日益瓦解的压力,同城化趋势在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的同时,也将深刻改变该地区产业分工的格局,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新型分工形式正在并将逐步取代以往以产品链为基础的传统分工形式。事实上,在一些同城化发展的先行地区,这种新型分工形式已然出现。以厦漳同城化为例,两地政府很早就对推动两地产业对接、实现错位发展的思路达成共识,而从企业的布局选择上也可以看出,原先位于厦门的很多企业,受当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纷纷将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漳州的身上,即将生产基地搬至漳州;而原先坐落在漳州的部分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始选择将总部搬迁至厦门,以便接触更多的国际市场资源。这种不约而同的双向迁移模式形成了“总部在厦门、生产在漳州”的新产业分工格局。
就沪宁高铁走廊地区而言,随着近年来上海生产和商务等成本的上升,部分企业也开始将生产基地向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周边地区布局和迁移,而周边地区的部分企业则出现了将企业的部分总部功能转移至上海的趋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大型轨道交通设施的兴建与运行,在推动该地区同城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间分工形式的转变。为了推动同城化背景下的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重组,需要进一步明确该地区在新的背景下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顺应同城化驱动下资源要素加速流动的需求,以价值链为基础形成新型产业分工格局,促使沪宁高铁走廊由“制造型”走廊向“创新型”走廊提升。同时,超越传统产业集群概念,推动形成基于“一日通勤圈”和“一日交流圈”的同城化产业集群,突破行政壁垒和距离阻隔,在更广范围内合作和配置资源。同时,应明确走廊各城市节点在长三角整体区域中所承担的功能,统筹兼顾城市梯度等级和功能效应最大化,错位协调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在走廊内部与外部的协调。总体上形成两种梯度的产业空间分工协同架构:一是按照生产要素禀赋以及“三生”空间分工,形成从北部和东部沿江—沿海点状集聚的基础性产业到中部沿路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再到南部和西部沿山—环湖生态型、绿色化产业的产业梯度分布和有序分工的产业总体格局;二是形成依托沪宁主轴线、在沪宁城际间链式分布的价值“微笑曲线”(图6-3),南京发挥长三角门户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功能,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同时,发挥科教城市的专长,承载更多的研发环节;上海以“四个中心”建设为依托,强化国际商贸、金融等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城市作用,壮大培育总部经济、国际金融和高端服务等环节;其他中心城市集聚发展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专业化研发设计和服务业等,并发挥区域支撑功能,如苏锡常主要承担上海功能扩散及参与国际分工的职能,镇江、扬州融入宁镇扬和南京都市圈发展,协同推进产业升级和集约发展,整体上形成相互衔接的一体化功能体系。具体而言:
图6-3 沪宁高铁走廊的产业微笑曲线(www.xing528.com)
(1)上海: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对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海的产业分工定位迫切需要转变。目前该地区的同城化趋势促进了城市间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商务流、货物流日趋畅通,这不仅有利于上海进一步发挥经济中心城市职能、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而且也将进一步凸显上海在集聚总部经济和商务经济方面的先天优势。在总部经济和商务经济的推动下,沪宁高铁走廊地区的产业布局将走向同城时代。总体而言,同城化时代下上海的产业分工定位应该向承担国际和国内总部经济和商务经济的功能转变,但同时要积极应对制造业外迁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压力。
(2)南京:在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水平型分工中,研发环节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因而也成为各城市相互争夺的一个重要环节。南京拥有数量较多的高等院校,同时还有众多的国家和省级科研机构,这些科技和人才资源都为南京承担该地区研发中心的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南京作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省会,在制造业发展方面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根据南京“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南京未来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因此在新一轮产业水平分工格局中,南京应着眼于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产业研发中心。
(3)其他中心城市:沪宁高铁走廊地区的其余城市主要承担水平型产业分工中的制造环节,苏州和嘉兴这两个“环沪”城市,特别是经济实力较强的苏州除了要承担分工的制造环节以外,还应该创造条件来分担上海的部分总部和商务功能,昆山的花桥国际商务城已经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无锡和常州应该以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强化苏锡常都市圈承担上海功能扩散和参与国际制造业分工的职能。镇江要进一步融入宁镇扬和南京都市圈,协同推进产业升级和集约发展,承担区域性制造业基地的职能。
开发区作为这一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和特色空间,已经形成了联系密切的开发区群体系。在产业分工重组的背景下,沪宁高铁走廊地区各开发区要在明确产业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统筹整合和优化提升,依托开发区群培育若干个主体明确、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并以开发区群、产业集群支撑走廊城镇群。同时,该地区的企业依托同城化交通网络和区域城镇群与园区群,通过多区位布局形成了复杂交错的同城化区域企业网络,成为支撑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积极引导企业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及综合比较优势,在区域内多区位布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同城化网络,与同城区域内要素比较优势和城际分工相匹配,以企业网络化分工和联系支撑区域同城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