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联系的测量方法与应用

社会联系的测量方法与应用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联系密切程度是表征同城化发展核心内涵、反映同城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基于对走廊各市及其周边地区交通门户站点的实证调研,选取交通通勤流等指标对沪宁高铁走廊出行人群的社会联系程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旨在掌握当前走廊的社会联系紧密程度及沿线居民对同城化发展的认知。

社会联系的测量方法与应用

社会联系密切程度是表征同城化发展核心内涵、反映同城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基于对走廊各市及其周边地区交通门户站点的实证调研,选取交通通勤流等指标对沪宁高铁走廊出行人群的社会联系程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旨在掌握当前走廊的社会联系紧密程度及沿线居民对同城化发展的认知。

(1)群体特征。受访者主要以企事业单位职员(42%)、学生(19%)、私营及个体劳动者(11%)和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10%)为主,此外公务员(4%)和医务教育工作者(4%)也占据一定比例,除一定比例的学生群体外,白领精英阶层是出行群体的主体类型。受教育程度方面,67%的受访者学历为大专或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3%,学历为初中或以下者仅占7%左右。由此可见,高学历精英社会阶层是沪宁高铁走廊城际客流的主要构成群体,高学历高收入社会阶层的城际通勤消费移动距离相对更长,其个体生活圈的空间范围也相对更大(图5-7)。

(2)出行方式。在关于区域出行便捷程度的调查中,超过83%的人认为沪宁高铁走廊内部交通相当便捷,各主要城市之间基本可实现1—2 h的便利出行圈。居民出行采用的交通方式具有层次性特征,其中,在横跨多个城市的区域大尺度出行中,高铁(动车组)以其高速和公交化的运行模式在所有交通工具中占据优势,经统计其在区域内的交通分担率为41%,其次为长途大巴(40%)(图5-8);在邻近城市或都市圈内的出行中(图5-9),约49%采用长途大巴作为交通出行工具,这一尺度范围的出行中出现15%的受调查者选择城际公交作为出行交通工具。公交车在各类交通方式中的经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成为邻近城市间交通联系以及城市间推进交通同城化实施的重要选择。

图5-7 走廊地区各级城市间的空间流动特征

图5-8 沪宁高铁走廊大区域间出行交通工具

(www.xing528.com)

图5-9 邻近城市及都市圈出行交通工具

(3)出行活动。从受调者的出行活动调研分析结果来看(图5-10),商务出差和旅游休闲是区域出行活动的主要类型,合计占比50%以上;存在一部分以日常工作为出行目的的活动类型,该类型活动在各个城市间出行频率不一,其中以商务和日常工作为主要目的的出行活动均主要以南京和上海等两大走廊中心城市为主要目的地,具有明显的中心城市向心通勤行为特征,尤以上述两市为代表,系沪宁高铁走廊地区的“首位就业城市”。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当前这种中心城市的向心式通勤现象尚未形成日通勤模式,主要呈现为周通勤模式。此外,以商务为目的的出行活动除表现为中心城市向心性,还体现为圈层集聚特征,即以宁镇扬、苏锡常为代表的都市圈内活动活跃程度远大于圈外城市。

图5-10 沪宁高铁走廊城市间的出行活动情况(%)

(4)职住空间。从受调查者的工作地和居住地调查分析结果来看,职住配比率c仅为49%,即51%的受调查者的工作地和居住地不在同一个城市,需要通过区域化的通勤出行来衔接这种区域化的职住组合。其中工作地在宁镇扬三城市间的职住异地率高达44%,上海与嘉兴、上海与苏州之间的职住异地率更分别高达45%和4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区域化职住模式的存在和发展趋势。此外,从受调查者工作地和居住地的统计结果及访谈反映信息来看,房价和就业机会是造成这种区域职住模式的重要原因,这种区域化的职住模式同样呈现出以宁镇扬、苏锡常等都市圈为主的圈内主导特征,以及以中心城市为就业目的地和以非中心城市为居住目的地的特征。典型表征为以南京市为就业地,居住在镇江或扬州;以上海为就业地,居住在苏州或嘉兴的“城际通勤候鸟族”(图5-11)。

图5-11 沪宁高铁走廊部分城市受调查者的职住组合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