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业人口规模
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2008年长三角16市的就业人口为4 996万人,占同年两省一市就业人口规模的80.6%。其中,上海是长三角的首位就业城市,就业人口达1 041万人,占据总量的20.8%;苏州次之,占比达12.4%;其后为杭州、宁波、无锡、绍兴、南通和南京6市,各市对长三角就业规模的贡献率均达到5%以上;舟山为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最少的城市,所占比重仅为0.7%(图4-1)。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长表数据资料显示(10%抽样比例),长三角地区的就业人口(抽样)总量为561万人,这一抽样比例所对应的常住人口总量为1 056万人,长三角地区的就业、居住人口分别占江浙沪两省一市的75%和69%。各城市就业人口在长三角地区的位序与2008年经济普查的规模位序基本一致,如图4-2所示。
图4-1 长三角16市的就业人口规模及其占总人口比重(2008年)
图4-2 长三角16市的就业、居住人口规模及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10年)
2)就业行业结构
从分行业的就业结构来看,长三角16市的一产就业比重普遍较低,主要分为二产就业主导型和三产就业主导型。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长三角16市基本上均已步入工业化后期甚至后工业化阶段。这些城市中,三产就业人员超过二产的主要有上海、南京和舟山3市;杭州的二产、三产就业人员规模保持持平;其余城市均为二产主导型,其中苏州、无锡和宁波等市表现出超高的二产(工业)从业比重,南通、扬州、泰州、湖州等市的一产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图4-3),这与各行业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一致的。
图4-3 长三角16市就业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结构特征
从分行业就业密度的分布来看,浙江西部、南部的大部分山区区县的就业人口规模较小,是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密度均偏低的地区。除此之外,一产就业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江的扬通泰地区,其余区县普遍较低;二产就业的高值区以上海为发散,形成沿苏锡常和嘉杭甬的就业密集区,尤其是上海、苏州和无锡三市体现为二产就业密度的全域性高值集聚;三产就业的集中区则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市的中心区,其余部分城市的核心城区内有点状独立分布的三产高值集聚区,如图4-4所示。(www.xing528.com)
图4-4 长三角城市各区县三次产业的就业密度分布(2010年)
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实际上反映了各大行业的经济活动在长三角16市各区县单元的集聚特征。为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就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引入区位熵指标对各城市的就业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16市的三次产业区位熵中,二产差异最小,基本在1上下浮动,表明各市从事二产的劳动力分布相对均匀,其中最高的为苏州、无锡、嘉兴和宁波,是长三角地区工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区位熵差异较大的其余两大产业中,除南通、台州、湖州、舟山、扬州等市外,其他城市的一产就业区位熵基本上小于1或接近于1,体现出去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化的特征;三产同样相似,除南京、上海、杭州等市的就业区位熵大于1以外,其余城市均小于1,一方面反映了大都市就业结构的“服务化”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前大部分城市就业结构仍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图4-5)。
图4-5 长三角城市各区县三次产业就业区位熵
3)高端行业就业
结合各城市就业结构的服务化等趋势,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为代表的行业是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方向。在此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密度来反映长三角地区高端行业就业的集聚特征,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五大细分行业。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来看(图4-6),此类型行业的就业人员高度集中在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市的中心区,其次为宁波、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的少量区域,其余地区偏低。将高学历就业人员的集聚特征与之对比,不难发现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高集聚区同样是高学历人才的集中地,如图4-7所示。一方面,这些地区通常具备较高密度的高校科研院所,为其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另一方面,由于高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就业劳动力市场中所占据的优势竞争力又吸引了高素质人才的进一步集聚。
图4-6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密度分布
图4-7 长三角高学历就业人员空间集聚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