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对于高铁与区域空间、区域同城化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在高铁与区域空间发展层面,国内外学者目前在高铁与区域发展的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认为高铁的建设与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和就业人口布局等有着密切关系,如高铁建设对经济增长、产业带动和就业人口的集聚扩散等,对具体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则相对不足,尤其是对新型区域交通条件和发展模式下的跨城就业常态化等空间组织方式所反映的新特征、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趋势等,鲜有被关注和深入分析。高铁被视为传统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型的证据之一,城市区域空间联系与组织方式、要素资源的流动与分配等都将发生显著改变,但在流动空间视角下,高铁效应对城市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空间组织特征等影响究竟如何,在既有的研究中仍然相对较少。有必要立足实证,从关注宏观空间结构转向微观个体通勤行为与空间的研究,从传统的区域发展条件转向新型区域交通与发展模式变动及其影响的研究,探索新区域发展背景下的空间演化规律及特征趋势,丰富流动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对同城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基于单个案例的实践研究层面,例如对同城化个案的现象进行描述总结和发展规划分析等,对同城化所面临的矛盾及问题分析缺乏对现状发展和社会认同等的量化评估和实证调研,也缺乏对同城化效果的系统研究和检讨。相比于当前国内大量的同城化实践,同城化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研究。既有的研究对同城化概念尚缺乏明确界定,各种相似的提法层出不穷;同时,未能将同城化从一体化的概念中分离出来,有必要对同城化的内涵进一步归纳总结。
长三角的沪宁高铁走廊作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较早的地区,其高快速城际交通的开通运营及其公交化,加剧了城市区域的时空距离压缩,区域城市同城化效应初步显现。本书认为,对于该地区同城化的研究应该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同城化从一体化的研究中分离出来,同时突出对高铁公交化的新区域背景下区域城市同城化的特征和效应的研究,在推进同城化的建设上结合既有问题从产业、空间等方向进一步深化,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实施途径,以期为沪宁高铁走廊乃至长三角地区在新区域背景下的应对提供一定的参考。(www.xing528.com)
(3)在高铁站点地区与城市空间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了诸如高铁站点地区节点—场所理论模式等,但是受限于我国高铁新城自身的发育阶段,建设成熟的案例较少。目前对高铁站点地区的研究更多停留在规划层面,缺乏实证研究与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反馈,对于高铁站点地区实际建设中的空间特征、空间规律的研究尚属于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
因此,以长三角核心区这一全球高铁网络化的先行区和京沪高铁沿线站点为具体研究对象,以高铁带动下的区域通勤行为和空间关系变化为切入点,从高铁网络化的高铁三角区、高铁走廊地区、高铁都市圈次区域以及高铁站点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高铁驱动的区域空间重组和区域同城化、站区空间与城市空间重组等进行基于实践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