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同城化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同城化的研究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共性理论研究目前,对同城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城化的概念界定、动力机制、效应特征、发展模式和策略建议等方面。据本书作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提出同城化战略并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区域数量不少于20个。第二类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同城化问题或某一特定背景下的同城化效应和趋势的研究。王兴平等$2对沪宁动车开通后沿线居民的区域职住组合同城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在城镇体系、配套机制方面提出相关策略。

从可检索的文献来看,国外并无与“同城化”直接对应的概念,与之相近的主要有“大都市区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等,国内有学者认为“同城化”源于上述概念$9%0。此外,还有“跨境双城”“双子城”等概念,强调跨越两国或一国之内的两个城市在社会、政治、文化层面的融合%1。从具体实践来看,诸如美国的双子城明尼阿波利斯与圣保罗、旧金山与奥克兰和伯克利、达拉斯与沃斯堡,德国的柏林与勃兰登堡州、孟哈姆与奈克等城市组合%2均具有与同城化类似的特征。可以认为,“同城化”系国内首创的概念,是伴随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出现的%3。伴随着国内各大区域同城化实践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同城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针对概念内涵、效应特征、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策略建议等同城化共性问题的理论研究,以及针对某个实施同城化战略区域的典型案例的综合研究,或对特定同城化区域中某一特定领域或特定背景的具体问题的研究。

1)共性理论研究

目前,对同城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城化的概念界定、动力机制、效应特征、发展模式和策略建议等方面。刑铭%4、高秀艳等%5从不同角度对同城化的概念进行了概括。王德等%6对2007年前提出且正在实施的七个同城化战略区域的横向比较分析,系统总结了同城化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以及实施进展。宋煜%7对同城化产生的动因、同城化的共性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李王%8对国内三大典型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开发经验的同城化效应的共性特征进行了概括。杨海华、胡刚%9认为,广佛同城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市场机制的驱动力和政府作用的推动力。段德罡、刘亮0通过对当前同城化案例的梳理,归类出“毗邻型”和“遥望型”(共筑新城、分散组团、生态绿核+卫星城镇)两种同城化模式。焦张义、孙久文1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城市的四种同城化模式及各自的利弊,最后提出一种改进的同城化模式。从这些已有的理论研究来看,对同城化的基础条件、特征或策略的讨论离不开便捷的交通联系、广泛的社会认同、产业的错位互补、功能的互融共享和长效的政策支撑。

2)典型区域研究(www.xing528.com)

国内最早的同城化理念和实践始于“深港同城化”2,由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空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紧密联系的城市之间,为寻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出了“同城化”的战略目标,成为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务实途径。据本书作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提出同城化战略并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区域数量不少于20个。针对这些特定同城化区域的既有研究,可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对同城化的发展条件、存在问题、意义或对策等的综合研究。此类研究主要包括沙蓉等3对滇中城市圈的研究,丁睿等4对成都经济区的研究,吴瑞坚5对广佛区域的研究,钟春洋6对宁波都市经济圈的研究,牟勇7对合淮地区的研究,秦尊文8对汉孝地区的研究,以及邢铭%4对沈抚地区的研究等。第二类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同城化问题或某一特定背景下的同城化效应和趋势的研究。其一,针对特定领域问题的研究,如阎泽9对京津同城化下的天津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黄英婉&0、卢丹&1、朱京海等&2分别对沈抚同城化中的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房地产业以及大气污染控制等进行了探索,秦广庆&3分别对广佛同城化中的政府间合作和产业合作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二,对特定背景的研究主要是高铁建设下的同城化效应分析,以2008年为临界点,即自京津城际等高铁的建设开通以来,对同城化效应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此类研究集中在对高铁先发区的研究,如武广、京沪高铁或京津城际等的沿线城市或区域。吴学彬&4分析了高铁建设背景下的同城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依托高铁的城市与区域整合和一体化对策;李恒鑫&5研究了城际铁路对城市圈同城化的促进作用。

就研究区而言,关于同城化的研究及实践早期主要围绕江苏省内三大都市圈的概念展开,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化体系的初步形成,同城化研究开始扩展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江苏省在2005年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就提出了苏锡常、南京、徐州三大都市圈的概念,虽未明确同城化的发展战略,但是在各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及空间架构方面已做出相应的考虑。而自2007年沪宁动车组开通运营以来,随之产生的同城化效应与现象研究明显增加,王馨&6等对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现象提出了积极的观点。张云霞&7等对交通便利下的上海、苏州同城效应进行了报道。王兴平等$2对沪宁动车开通后沿线居民的区域职住组合同城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在城镇体系、配套机制方面提出相关策略。王振$9指出,长三角地区日趋明显的同城化发展趋势具有四大特征:交通出行的同城化、产业布局的同城化、通勤就业的同城化和人口居住的同城化。严宽等&8提出世博会将会推动长三角的同城化进程。唐启国&9提出将宁镇扬同城化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建议。由此可见,受新型高速交通方式驱动的区域功能交互乃至功能融合的现象正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该地区在新区域发展背景下同城化效应的重要表征,也是该区域正面临和亟须审视的重要发展命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